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信息科学学院

发布日期:2025-05-16 信息来源:教务处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审核评估成效,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分享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迎评促建工作中的有效举措,显著成效和独特优势,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学院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信息科学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依托学校文理融通、中外融合的国际化特色,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外语能力强、熟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特别是具有信息处理基本素养的通用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注重夯实计算机专业本色,突出语言智能的特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全球人才市场需求。


一、学院概况

信息科学学院成立于2000年,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该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以“中文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马希文、张普、宋柔等领域内专家,曾任研究所所长。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学院形成“两院-四系-四所-两中心”的发展格局,即:信息科学学院和语言智能研究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系;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智能学习、大数据与知识工程、语言监测与社会计算四个研究所;语言信息处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

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指引下,信息科学学院构建了“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本科采用大类(计算机类)招生培养模式,毕业学士学位为工学,同时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语言智能与技术二级学科学术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图书情报一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招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院拥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的学科体系,横跨工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四个一级学科。

我院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多学科相互交融、文理工融通的特点,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强。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分布在党政机关、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等机构,为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挺膺担当燃青春,多元融合展宏图”--2024年信息科学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活动合影


二、本科教育改革与成效

1.文理融通与科技实践:信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多年来形成了“立德守信,文理融通,知行合一,打造精品”的育人理念。在本科阶段建立了大一有课程实践种子计划、大二有学科创新创业项目、大三有校企合作实践、大四有毕业设计、大学四年有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院大力推动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3年本科生在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个。

信息科学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采用各种措施激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学术竞赛,并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学生进入科研项目组。学生每年申报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0组左右,每年受项目支持的本科学生人数超过学院总人数的1/3。近3年本科生荣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60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特等奖9人次、一等奖/金奖57人次、二等奖/银奖119人次。


信科代表队参加2024年“巢燧杯”全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大赛,

在行业大模型评测水利垂直赛道中荣获第一名


信科代表队参加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创新实践能力赛)

暨第二届“长城杯”铁人三项赛(防护赛)天津赛区半决赛,四位同学荣获二等奖


信科代表队参加第十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全国总决赛,

获国家级三等奖


2.国家级平台与前沿探索: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的协同发展

学院内建有"语言智能研究院",而且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语言信息处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承建单位,并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设联合实验室,签署实习合作协议,打造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实践的平台。

学院建有计算机教学实验室4个,计算机硬件实验室1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1个,研究生实验室5个,累计面积超过2000平,专用仪器设备600余台套,有效支撑学院实践教学工作。

学院吸收内化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的协同发展。


语言信息处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语言大学)网站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智能研究院成立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实验室


3.全球对话与协同创新:国际化科技人才的培养网络  

学院为学生搭建了高规格的国际交流平台,持续与荷兰莱顿大学、英国亨利商学院两所大学开展4+2的合作,法国萨克雷大学在我院设立“法国南巴黎大学(萨克雷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生海外实习基地”。2024年,与意大利米兰圣心大学合作,开展3+2合作项目。近3年学生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的近20人次。

高规格的国际学术对话平台,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更构建起一个融通中外、连接学界与业界的立体化人才培养网络,并通过“全球对话”为学生提供与国际顶尖学者和计算机从业者直接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使人才培养始终紧贴行业前沿需求。这种开放、互动、多元的培养网络,既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积极回应,也是为破解科技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创新举措。


欧洲科学院院士荷兰莱顿大学陈轶亚教授来信科院做报告


吉嘉成:北语&意大利圣心3+2硕士联合培养项目留学体验分享


未来,信息科学学院将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学院在语言智能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前沿成果落地转化,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贡献“北语”力量。


三、学生活动与体验

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既充满挑战又富有国际化特色。在全国唯一一所以“语言”命名并拥有“小联合国”美誉的高校里学习计算机,学生将体验到开放包容的文理融通、中外融合的学习氛围。

走进课堂,同学们常常会发现有国际学生在同堂倾听,有些理工基础课程(如离散数学)采用双语教学、有些计算机专业课(如GPU编程技术)在用外语授课,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英语的应用能力,这种“计算机+语言”的复合培养模式,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独具竞争力。“语言智能与技术拔尖人才实验班”更加注重夯实“计算机”本色,突出“语言智能”特色。同学们通过进入科研项目组,申请“大创”项目,参加学科竞赛等活动,将全流程、全链条地体验到科技成果从构思、设计、研发到部署的各个环节,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项若曦老师在讲课


信科代表队在中国智能机器人格斗及竞技大赛格斗类统一部件组机器人视觉对抗B中,荣获国家一等奖


此外,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通过参观走访企业、图书馆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通过“智慧校城·科普同行”等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志愿者精神,锻炼科技能力;通过参加国家重大活动,提升同学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每年定期举办的迎新晚会、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为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助力大家在学习之余提升艺术感知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在北语学习期间度过一段内容充实、氛围快乐的时光。


信科学子在企业实习实践


信科学子参与“智慧校城·科普同行”活动


信科学子服务于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


信科学子服务于奥运会


信科学子的体育风采



2024年12月20日,信息科学学院“椒叶听颂,信年信愿”新年晚会上“中外学生艺术团西乐队”在演奏

  

  四、优秀学生代表


张恒源

信息科学学院2022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攻读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本科期间曾获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优秀代表、北京市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曾获多项学术竞赛奖项(数学建模美赛 M 奖、数学建模国赛北京一等奖)。北语的学习生活让他在计算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在硕士期间顺利开展研究。目前已在计算机顶级会议 ACL、EMNLP、NAACL、及顶级期刊TKDD发表多篇一作论文。


王若慧

信息科学学院2020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

 

现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负责文物数据管理及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曾获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称号、2019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2020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在北语学习生活期间,她获得了扎实的专业技能、优秀的外语能力以及跨学科协作能力,在各类工作挑战中展现出卓越的学习能力和游刃有余的职业素养。


林举

信息科学学院20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


现就职于Facebook Meta研究院,任高级研究员。作为主要人员研发了Ray-Ban Meta智能眼镜的AI算法,受到扎克伯格的大力推荐。北语的学习生活让他拥有了卓越的专业能力与国际视野,并于202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克莱梅森大学。


李伟

信息科学学院2014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


现在任职于字节跳动大模型部门,任高级研究员,从事语音视频多模态大模型方向研究。北语的学习生活让他拥有了卓越的专业能力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并于201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现在在各种工作场景中能始终保持专业自信,拥有国际视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