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职能部门巡礼——档案馆校史馆 |
|
|
|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情况,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职能部门巡礼”专栏,分享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的有效举措和显著成效,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职能部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档案馆校史馆 以档存史 以史育人 档案馆校史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围绕“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充分发挥档案“资政、存史、育人、维权”功能,以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和本科教育教学需求为核心,夯实档案“收、管、用”基础业务,推进档案资源挖掘、服务优化与校史育人协同发展。通过党建引领业务,切实履行党管档案职责,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重要档案支撑。 一、夯实档案基础业务 (一)持续优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教学档案资源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以来综合档案收、管、用资源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已形成自建校以来的以招生录取材料、学籍档案、学位授予档案为核心的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资源体系,具体包括:招生大表、学籍卡、学生卡片等基础学籍档案;国内外成绩单、辅修成绩单、国外学历认证书等学业证明档案;学位授予材料、学位论文等毕业档案。2020年起,将全日制毕业生学历学位证书电子副本纳入常态化归档,截止目前累计归档48157页,为校友学历学位认证及教学核查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特色档案资源不断丰富。重点建设了以教师职称评定材料为主的人物档案、老教师口述访谈档案、本科教学评估专题档案等特色档案资源。 档案保管条件持续改善。实施库房扩容与管理升级,新增库房81.6m²,缓解档案存储压力,实现档案分区域集中统一管理,配备专业档案密集架、恒温恒湿设备,严格库房管理制度,确保教学档案在内的所有进馆档案的安全保管。
新增档案库房 (二)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 档案认证服务提质增效。2024年末,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等部门专门致函我校,高度赞扬档案馆在学历学位认证服务中展现的规范管理水平和务实工作作风。这是对档案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优化服务流程的充分肯定。档案馆自2014年全面启动毕业生学历学位认证服务以来,不断优化认证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全年候”一站式免费服务,十年累计完成认证5406人次,办理学历学位认证材料26025份,回复咨询邮件3775封,办理快递寄送355人次,高效解决了师生校友在升学、就业、晋升、出国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赢得广泛好评。
档案馆制《往届生学历学位认证指南》 档案馆为便利毕业生认证服务提供的16种模板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致谢档案馆提供高效的查询认证服务
实施数字化认证,“厉行节约”。2020年认证相关的核心档案全部完成数字化,构建了“远程+线下”服务网;2020年起集中扫描学历学位证书,至2025年已完成6届毕业生48157页证书数字化,疫情期间及时提供证书电子副本解毕业生燃眉之急。今年4月学校官微以《一封感谢信 十年兰台路》为题进行报道推送。
2014-2024年档案馆为毕业生提供学历学位认证统计图 加强业务培训与制度规范建设。2020年编制《档案法规标准汇编》(8册)、修订《北京语言大学档案管理制度汇编》。定期开展全校档案员业务培训,发放档案制度选编、档案工作调查问卷,业务培训与问题专项调研同步推进,有效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档案法规标准汇编》(8册)、《北京语言大学档案管理制度汇编》及《选编》全校档案员业务培训会 二、加快档案数字化转型 (一)数字化工作成效显著 完成30万页综合档案数字化项目,其中以招生录取材料、学籍档案、学位授予档案为核心的教学档案数字化率100%; 建成北语历史影像数据库,较为完整地保存了2006年之前的珍贵历史照片。完成“北语数字档案馆系统”升级,推进与OA系统接口,探索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同时,启动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工作。2022年完成处级及副高以上干部人事档案(535卷)的信息化工作,并协同组织部、人事处完成档案专审工作,切实提高了我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与规范化水平。
数字档案馆系统 历史影像数据库
(二)筑牢档案信息安全防线 建成电子档案磁光双介质长期保存系统,保障17T电子档案数据安全。严格落实档案网络安全责任制,始终坚守档案安全底线。 三、完善校史馆育人平台建设 (一)校史馆运行规范服务高效 接待成效显著。校史馆自2022年9月落成以来,已经成为讲述校史、展示成果、联络校友、增进交流、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截至2025年4月底,累计接待团体参观666场次,共计15601人。其中,接待最多的三类人群分别是:在校学生/学员、校外各级领导及团体、港澳台与国外访问团。学生校史宣讲团承担了68%的讲解任务。 2022年9月北语建校60周年之际校史馆正式落成
2022年9月至2025年4月底参观接待场次汇总表
2022年9月至2025年4月底各类人群参观场次
2022年9月至2025年4月底各类讲解员接待场次表
管理服务到位。展陈内容实时更新,场馆维护及时规范,预约参观灵活便利,多语种讲解保障到位,参观月报定期发布。为所有重要来宾和重大活动及特殊参观提供精准化和差异性接待服务(序厅弧形屏、专题展柜、专题讲解等)。通过校史馆征集珍贵史料已达200余件。 (二)构建文博育人新格局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与校关工委联合设立“校史教育基地”,获批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北京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以及校外单位入校研学项目点。通过志愿讲解、专题课程、研学实践、多语种翻译等形式建立学生与校史馆的“连接”,积极发挥校史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功能。 2023年11月10日北京语言大学“校史教育基地”揭牌
2024年12月19日北京语言大学首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授牌 2025年4月22日北京语言大学校史馆入选北京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 校史教育形式不断创新。从2023年开始,入学新生校史教育统一在校史馆内进行。集中一周时间开设新生参观专场,提供100多个时段在线预约,以班为单位,一班一讲解。通过发放文创纪念品、打卡集印、开展校史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爱校情怀。 入学新生参观校史馆 部分校史纪念文创 校史宣讲队伍不断壮大。自2022年9月“青言青语”校史宣讲团成立以来,队伍规模持续扩大,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至60余人。队伍建设实现了三个重要突破:一是讲解员构成多元化,由单一的校史馆专职讲解员发展为包含志愿宣讲团、勤工助学学生、高翻学院法语讲解小组(含2名外国留学生)、北语广播中心讲解员、离退休银龄讲解员等在内的多层次宣讲队伍;二是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定并完善《校史讲解员管理办法》,特聘指导讲师,开展多形式讲解技能培训;三是培养机制长效化,通过举办年度表彰会、组织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宣讲队伍整体素质,培养爱校情怀,使学生在讲述北语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原副馆长于延俊研究员来馆作讲解技能专题培训 “青言青语”校史宣讲团赴香山公园学习培训 2024-2025年度校史馆讲解员表彰与培训会 文博育人体系特色鲜明。通过系列主题展览深化育人内涵。举办“纪念毛主席题写‘北京语言学院’50周年图片展”,挖掘传承“语言报国、文化兴国”为核心的红色基因。举办“语通丝路 文明互鉴——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国家交流礼品展”,展示北语践行光荣使命,服务国家外交事业,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丰硕成果。举办国际档案日与档案法及实施条例专题展,学生在档案馆开放日参观、聆听、沉浸式体验,感受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使命与职责。开展以法治宣传筑基、以世界记忆发声、以校史传承育人的档案文化传播的多维实践,在坚守与创新中彰显兰台人的使命担当,积极服务学生思政工作。在馆办公区开设档案校史文化空间,加强多种形式的档案宣传。
校领导集体参观纪念毛主席题写“北京语言学院”50周年图片展 语通丝路 文明互鉴——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国家交流礼品展
6.9国际档案日期间学生“沉浸式”体验档案馆开放日活动 四、加强档案校史资源挖掘与宣传 (一)挖掘特色资源 精心策划托卡耶夫总统校友专题展柜,展陈珍贵档案17件,并提供档案制作校友纪念册和档案复制珍品,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2023年10月17日托卡耶夫总统访问母校时看到自己当年就读北语时的学籍档案 (二)广泛征集史料 先后赴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等机构查阅征集档案史料,接收校内外捐赠档案255件,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等兄弟院校、俄罗斯1948中学等海外合作中学以及师生校友捐赠的珍贵档案史料。 (三)开展口述史访谈 完成72位老教师口述访谈与档案征集工作,实现可访谈高龄教师(年龄79-95岁)全覆盖。累计接受捐赠档案1959件,征集档案624件,照片2118张。这些捐赠征集档案包括讲义、教案、教学杂记、论文手稿、学术讲稿、自编教材、专著、文集、往来信件、证书、荣誉奖牌、照片等珍贵实物。口述校史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的光荣历史在追忆中得到印证,并得到抢救性保存。口述访谈第一辑已纳入2025年出版计划。口述史访谈工作引入学生参与机制,使其同时成为校史育人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深入了解了学校发展历史,又培养了历史研究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
访谈刘珣老师 老教师访谈修改稿 (四)加强档案宣传 新媒体宣传方面,联合推送了《中法友谊的故事北语会一直书写下去!》《六十载耕耘不辍 几代人情深意长》《光辉历程!史话北语党代会》《209件礼物,都在这里》《一封感谢信 十年兰台路》等5篇学校官微推文。馆公众号开设“馆藏珍档·红色印记”专栏,推出《追忆“光影中的北语校史”》等系列内容。先后接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高端访谈》《鲁健访谈》栏目组、央视新闻直播、人民网、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卫视、迪拜中阿卫视等媒体和校内单位到馆取材拍摄30余次,使校史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五)开展档案编研 编辑刊印《馆藏实物档案画册》。联合学校办公室,完成北京语言大学1990-2020年校志编纂,收录至《北京学校志(普通高等学校卷)》。 编印《馆藏实物档案画册》 五、加强业务交流与示范引领 承办2023年北京高校档案研究会理事工作会议,并就档案校史工作的创新实践进行经验交流。2024年当选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档案研究分会第九届理事会监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单位。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档案研究分会2023年理事工作会议在北语召开 先后与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交大、北外等高校档案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等单位开展业务交流,增进互学互鉴。 档案馆校史馆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为重点,通过夯实基础业务、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校史育人功能,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档案支撑。未来将持续优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拓展校史文化育人路径,进一步助力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