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文学院 |
|
|
|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审核评估成效,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分享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迎评促建工作中的有效举措、显著成效和独特优势,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学院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文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立足于建设国内一流文学院的办学定位,持续深化汉语言文学和古典文献学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建设。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学院秉承“洋洋宏辞、谦谦君子”院训,通过“五育”并举,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人文素养”的一流文学文化创新人才。
一、学院概况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85年的语言文学系文学教研室。学院坚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软实力建设为己任,开设汉语言文学和古典文献学2个本科专业,招收9个方向的硕士生和6个方向的博士生;涉及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中国语言文学为北京市“双一流”学科和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职工67人,其中专职教师58人,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达到77%(教授37人、副教授8人),专职教师100%为博士。学院现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师德标兵、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多人。 学院建有北京市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文献术语研究基地、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中国民协道情文化研究中心等社科研究基地,设有中国老舍研究会和中国屈原学会2个国家一级学会,主办《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文献语言学》《当代比较文学》等知名期刊或集刊。 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多项,古典文献学研究团队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并获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立项。依托北京市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专家带队组建“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文献冷门绝学”“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互鉴”高峰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3个“高峰计划”团队、1个“隽才计划”团队、1个梧桐创新平台得到学校支持。高水平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学院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约100部,近5年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120篇以上(其中A类论文15篇)。1人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人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古腊悲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共8册)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年度二十大好书”第一种,《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获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奖二等奖。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一流的文学与文化创新人才,建设全国一流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打造国内一流文学院。
二、本科教育改革与成效 (一)持续深化汉语言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两个本科专业的建设 立足于建设国内一流文学院的办学定位,学院持续深化汉语言文学和古典文献学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北京语言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导师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
韩经太教授领衔的中国古代文学导师团队获评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
古典文献学专业于2023年开始招生,该专业实行全员导师制,建立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2024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古委会)批准北京语言大学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列入古委会直接联系教学单位,是全国6家直接联系单位之一;同年,古典文献学教师团队先后获得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和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学术团队项目。 2023年9月,文学院召开2023级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新生开学典礼
2024年11月1日,教育部“古委会”调研北京语言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建设座谈会 (二)立德树人,本科教育教学成绩突出 文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弘扬教育家精神。2022年,学院有两位教师荣获“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另有教师获得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先锋”称号。 学院着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充分结合文学院学专业特色,将思政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教学,持续推进“品经典、传文化、看世界、讲中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综合实践,打造优秀课程思政案例。2022、2023、2024年,本科生党支部连续三年荣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三等奖;2024年,学院党委获批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023年,“解读阐释古语,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案例荣获“北京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案例”;2023年,学院教授主持的“《古代汉语》课程的‘大思政’价值探索”项目荣获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022年,《中国古代文学(一)》《大学语文》课程入选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多位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研习·香山——行走的思政课堂”党建品牌荣获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推介精品项目。“以原创话剧《梧桐》传承红色基因、打造舞台上的思政课堂”荣获第七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二等奖。形成“致敬百年赶考路,争当时代答卷人”等一批精品宣讲作品,录制了“学讲话 铸青魂 古语词微党课开讲啦”等精品微党课。党纪学习教育期间,录制“教授讲党课——党纪学习教育‘一校一金句’”网络微课,被北京市作为党纪学习教育优秀作品推送至教育部;开展“文墨清风,润物有声——廉洁古诗文共读”活动,形成优秀宣讲短视频13个;策划推出“党纪文声-党纪学习教育每日一学”公众号专栏。 学院先后有4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类B组二等奖。《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外国文学》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古代汉语》荣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鲁迅精读》荣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2位老师的课件荣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022年,学院教师申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国际文化融通人才培养机制”荣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24年11月8日,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党委与首都博物馆党委 联合开展以“观辉煌中轴,悟历史底蕴,强党性修养,筑合作桥梁”为主题的党日活动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两创” 学院教师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强化政治引领、厚植文化根基、开展文化“两创”理论研究阐释上持续发力。学院教授在权威期刊《历史研究》发表的文章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相关部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1位青年教师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课题,得到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审批报中央有关部门。学院教授担任总主编的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濒危语言志》(50册)和《中国语言文化典藏》(50册)共100册原创性、抢救性成果全部出版。中华文化研究院推出标志性成果《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协助《光明日报》编辑文史哲周刊文学遗产版近300期,发表论文900余篇。《中国文化研究》期刊开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专栏,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学院教授的理论研究成果《天下为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考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课题顺利结项。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二十四讲》顺利出版;《中国担当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文章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学习强国”下载阅读超30万;《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文章在人民网理论频道发表,并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载。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50册)
《中国濒危语言志》(50册)
学院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包括组织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校选赛、“宏辞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北京语言大学第三届诗词大会、文学院诗词大会等竞赛,建设梧桐琴社(古琴)、飞天空竹社等中外学生文化社团,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元素”、“古韵跃动,心泉焕彩”传统文化趣味运动会、“诗韵游园、趣味闯关”等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前往首都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首都图书馆等地研学,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2025年4月28日,文学院主办的北京语言大学第三届诗词大会举行决赛
2023年12月6日,北京语言大学第一届“宏辞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举行决赛 (四)“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各方面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本科生的文学创作、数字人文研究、经典文学作品创新性演绎等方面,成绩突出。 结合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学院鼓励学生从事文学创作。突出名家引领,成立“梁晓声青年文学中心”和戏剧教育工作室,举办“梁晓声青年文学奖”,设立“梁晓声奖学金”,实施本科生文学创作与评论能力提升计划。其中有1名本科生获得第四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少年创作奖”铜奖,多名本科生公开发表文学作品。 学院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培育学生科研素养。近4年,学院本科生大创项目共获7项国家级立项,24项校级立项,其中本科生大创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儒林外史》结构及文本可视化研究”荣获第16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优秀学术论文,系当届唯一荣获该荣誉的文科论文。多名本科生的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
2023年12月,“数字人文视域下《儒林外史》结构及文本可视化研究”项目参加第16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
发挥学院人文学科优势,近2年,3名同学荣获华北五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决赛综合成绩一等奖,16名同学获得北京市赛一等奖、11名同学获得二等奖、4名同学获得三等奖,2名同学获得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诗歌单项奖,3名同学获得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视频单项奖,代表队获得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团队赛三等奖。 学院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及科研竞赛,为学生提供包括配备指导教师在内的支持。近3年,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等奖1项、北京市三等奖2项,“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赛道铜奖2项、“青绘京彩”文旅创意专项赛银奖与铜奖各1项、“青协发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专项赛银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2项、北京市三等奖2项,北京市大学生文创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 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并充分发挥学校的国际化与多语言优势,完善知识结构。近3年,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北京市一等奖1项、北京市三等奖7项,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数字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市二等奖1项,“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全国银奖1项、北京市银奖1项,“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省级复赛(北京赛区)银奖2项。 依托学院“青行”辅导员工作室、梧桐戏剧教育工作室,开展创意写作大赛、梧桐青年戏剧节,改编学院教授、著名小说家梁晓声的作品《中文桃李》,创排反映国际中文教师剧目《桥》,将优秀剧目搬上舞台,集中培育优秀编剧与创作人才培养学生文学创作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创作能力,在戏剧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有学生获得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一等奖1项。
2024年5月31日,文学院主办的北京语言大学第六届梧桐青年戏剧节开幕
2025年5月23日,改编自梁晓声教授长篇小说《中文桃李》的话剧《桃李春风》开演
学院与香山公园合作,开展“研习·香山——行走的思政课堂”等实践活动,近200人次同学担任志愿者参与香山红色故事讲述,高峰期每日服务首都各界游客6万余人次,得到多家媒体报道。学院百余名同学先后参与庆祝建党100周年合唱团、献词团,积极服务冬奥会、冬残奥会、一带一路高端峰会、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链博会等国家与首都重要赛事志愿活动。
2024年10月12日,来自文学院的志愿者开展本年度香山红叶节志愿活动 三、学生学习体验 学院拥有一支师风优良的教师队伍,既有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也有崭露头角的教坛新秀,教师队伍构成合理,涵盖高层次人才、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青年英才等不同层次。文学院有学生尊师重道、教师乐教爱生的传统,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关系和谐。古典文献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文学院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爱护和培养。 学院持续开展“师生共读”读书会,持续举办跨文化系列讲座、文献语言学系列讲座、斯文讲坛、文苑英华大讲堂,引导学生多读书、开视野、勤思考、勇求真。学院开展各类研学实践、文化体育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闻出版、文化类企事业单位。2024年,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为96.72%,学院荣获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22年10月7日,董志翘教授、孙玉文教授、冯胜利教授、王立军教授共同主讲文献语言学系列讲座第100期
2024年11月12日,由文学院主办、韩经太教授主讲的文苑英华大讲堂第一讲“中华文化的诗意阐释”在逸夫报告厅顺利举办
2024年3月29日,汉语言文学与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生赴中国工艺美术馆开展实地研学活动
2023年5月,古典文献学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赴首都图书馆开展古籍研习
2024年9月,古典文献学本科生赴国家典籍博物馆参观“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
2025年5月16日,文学院举办“古韵跃动,心泉焕彩”传统文化趣味运动会 四、优秀学生代表
程苏东:2007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11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经学史、经学文献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汉代洪范五行学——一种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曾获首届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普隐人文学术奖,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
匡晓星:2006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同年考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任编辑、记者,参与报道了2006德国世界杯、2008北京奥运会、2008北京残奥会、2010南非世界杯、2010广州亚运会等多届大型体育盛会。2011年入职爱奇艺公司,任旅游频道主编。2018年成立个人工作室,以制片人和文学指导身份,参与拍摄制作大型人物纪录片《我是科学人》,至今已为80位中国顶尖科学家完成了专题纪录片制作。
陈佳佳:2004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历任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组委会外联部主任、2014南京青奥会美术大展艺术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兴区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坦博艺苑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坦博文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持续参与了2008北京、2012伦敦、2014南京、2022北京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在国际奥林匹克的舞台上创造了多个当代书画艺术的世界第一。长期致力于丝绸之路文化保护和徽州古建筑的保护修复。
夏金:2004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同年进入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办公室工作,历任文宣和秘书等多个岗位。2008年参与筹建东北地区第一家私人银行中心,是中国一批持证的私人银行家。2017年加入招商银行,现任招商银行大连分行某支行副行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