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发布日期:2025-07-03 信息来源:教务处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审核评估成效,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分享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迎评促建工作中的有效举措、显著成效和独特优势,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学院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生命健康研究院)是依托北语语言教育与研究优势,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国际化、创新型学院。学院聚焦语言听力、心理认知与脑健康领域,致力于推进新文科、新医科、新工科建设,培养具有扎实学科基础、突出实践能力和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推动语言听力康复、脑机工程及心理健康等科技和产业发展。

 

一、学院概况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由2016年成立的语言康复学院,2019年成立的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2020年成立的心理学院整合组建,具有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语言认知科学、语言病理学等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语言认知科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博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0名,其中正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2人。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建有语言认知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111计划”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在建听力疾病与脑机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听语障碍与神经康复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两个临床科技创新平台,配备儿童脑磁图(中国唯一一台)、近红外脑成像仪、脑电图、经颅直流电刺激仪、眼动仪等脑科学与心理学仪器设备以及听力计、中耳分析仪、隔音屏蔽室、耳鼻喉综合诊疗台、电子鼻咽喉镜系统等听力学与言语语言病理学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学院是是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语言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语言治疗师职业能力标准(中残联批准发布),建有自闭症康复社区、海南语言听力康复基地和校企共建听力语言产业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建立了临床教学科研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流实习实践资源。

 

 

2024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听力语言大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

 

二、本科教育改革与成效 

学院通过“专业体系-平台支撑-实践赋能”三维改革,实现语言-听力-心理健康人才链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咬合。 

(一)构建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语言-听力-心理健康专业体系

学院立足“健康中国”战略,整合心理学、语言病理学、听力学与特殊教育学科资源,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专业体系,服务国家急需,填补语言康复职业标准空白,支撑海南语言听力康复基地建设。

一是专业布局创新,首创国内语言病理学专业,设立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医学本科)、特殊教育(言语听觉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与技术四大本科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六大模块(医学类、语言病理学类、心理学类、听力学类等),形成“医学+教育+心理”交叉培养框架。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一览

 

二是行业标准引领,,主持制定全国首个《语言治疗师职业能力团体标准》,填补行业空白,推动人才培养与临床需求无缝对接。

 

 

学院主持制定的语言障碍康复人员职业能力标准

 

三是社会服务深化,依托“耳语守护·康复志愿服务工作站”,组织学生为社区儿童、老年人提供语言听力健康筛查,年均服务超340小时;开展“乡村振兴有语康”实践项目,深入7省份农村调研语言康复需求,获国家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乡村振兴有语康”实践团

 

 

 

学生获得的部分荣誉

 

(二)构建以语言认知科学为基础的健康科学高端教学科研平台体系

学院以国家级科研平台为引擎,驱动科教融合,引领学科前沿,以脑磁图技术、脑机接口研究抢占神经康复制高点。 

一是高端实验平台,建成语言认知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配备全国唯一儿童脑磁图设备;在建听语疾病与脑机工程重点实验室,聚焦脑机接口、神经康复技术。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神经影像、人工听觉等实验室集群。

 

 

中国唯一一台儿童脑磁图成像系统

 

 

近红外光谱脑成像超扫描系统,同时记录多人脑活动

 

二是临床教学网络,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等12家三甲医院共建临床基地,年均提供30个实习岗位,实现“临床路径进课堂”,联合首都儿科研究所开展儿童语言障碍筛查项目,获宋庆龄儿童医学奖。

 

 

 2025年北京语言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生在北大口腔医院实习

 

三是国际资源整合,依托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邀请哈佛、斯坦福学者开设临床工作坊;与意大利米兰圣心大学推进“3+2”本硕联合培养,为学院本科生提供了国际化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优选方案。

 

 

学生参加“3+2”本硕双学位合作项目,在意大利米兰圣心大学留学

 

 

西班牙认知、大脑与语言巴斯克中心主任Manuel Carreiras教授来院开展学术交流

 

(三)构建以实践育人为主线的大健康人才过程培养与成效检验体系

学院贯通“实验-临床-社会”三级实践链,强化能力达成,学生从“课堂学习者”转型为“健康中国践行者”,在服务“一老一小”中彰显北语担当。未来将深化课程模块化整合,加速听语疾病与脑机工程实验室建设,培育更多“仁心仁术”的健康卫士。

一方面是三维实践平台:基础实验层,通过100%本科生实施导师制,近三年发表论文5篇;临床实战层,通过推行“实习-科研-毕业设计”闭环管理,2024年实现毕业论文选题100%为导师指导下的实验或者调研类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服务层,通过党建引领组建“康复服务志愿队”,连续5年开展“爱耳日”健康科普,惠及社区超500人次。另一方面是成效检验机制:一是升学就业双高,近三年本科升学率55%-62%(2024届),毕业生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造;对口就业率100%,任职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等行业龙头;二是创新能力凸显,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3项,如“基于AIGC的儿童精细运动训练平台”等跨学科成果。

 

 

2025年爱耳日听力语言康复服务进社区活动



三、学生学习体验

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本科学习历程中,学生始终浸润于“学术—临床—社会”三维联动的培养生态。学生深度参与语言病理学、听力学与心理学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课堂上既能系统掌握言语康复的医学理论基础,又能通过真实临床案例分析提升实践思辨能力。贯穿四年的本科生导师制让每个人都能在高科技实验平台中学习体验脑磁图、脑电图等尖端设备,这种“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的科研浸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更可贵的是,学院搭建的国际化平台让学生常能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在跨学科视野的碰撞中,逐渐从知识接受者蜕变为主动探索者,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语言、听力、心理健康领域的变革力量。


学生开展脑电实验研究



学生进行纯音听力测试


专业成长始终扎根于真实的社会土壤。学生最珍视的是那些走出象牙塔的实践体验——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等实习单位的临床轮转中,第一次独立为听障老人保养助听器的紧张,第一次完成语言障碍评估报告的成就感,都让书本知识变得鲜活立体。而每周在社区康复服务站的常态化值班,则让学生真正理解“仁心仁术”的分量:当通过专业筛查帮助老人发现早期认知衰退迹象,或为自闭症儿童设计个性化训练方案时,那些感激的眼神成为坚守职业初心的精神燃料。暑期奔赴七省乡村的“语康行”实践更是灵魂洗礼,目睹偏远地区语言康复资源的匮乏,更坚定了学生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使命感,这种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相联结的成长体验,是课堂永远无法赋予的宝贵财富。


学生参加医院康复科的病例研讨


学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听力筛查服务


四年的学习闭环最终凝聚为从“专业能力”到“人生价值”的升华。当看到自己参与的儿童语言发育筛查成果,当设计的AIGC康复训练平台在儿童人群中使用,我们真切感受到所学所能正在改变他人命运。学院“语言报国”的基因已内化为我们的精神底色:无论是选择赴曼彻斯特大学深耕听力学,还是投身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一线工作,每位学子都在各自赛道践行着守护人类沟通尊严的誓言。这段旅程最深刻的体悟在于——语言、听力与心理康复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这份职业不仅需要精湛技能,更需要植根人民需求的赤子之心,而这正是北语赋予我们最珍贵的人生底色。


学生开展孤独症“知行合一、关怀相伴”孤独症日主题活动


乡村振兴有语康——基于科普的乡村语言康复现状实践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四、优秀学生代表


 

周雪寒,2019届,特殊教育(言语听觉科学)本科专业,

曼彻斯特大学听力学硕士,现攻读曼彻斯特与墨尔本大学联合培养计划听力学博士。

 

 

曹雪傲,2019届,特殊教育(言语听觉科学)本科专业,

北卡中央大学语言病理学硕士,CCC-SLP,现攻读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法叶分校应用言语语言科学博士。

 

 

杨诗婷,2020届,特殊教育(言语听觉科学)本科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硕士,现攻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博士。

 

 

刘青青,2020届,特殊教育(言语听觉科学)本科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硕士,现任职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


 

曹依帆,2020届特殊教育(言语听觉科学)专业,

北京语言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铁路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


 

曹雨彤,2025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现就读于中科院心理所。


 

冒子涵,2025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现就读于天津大学。


 

周逸祥,2025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现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