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审核评估成效,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分享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迎评促建工作中的有效举措、显著成效和独特优势,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学院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

在北京语言大学这片被誉为“小联合国”的沃土上,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承载着自1964年起的深厚底蕴,肩负着“言通四海,译和万邦”的崇高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楫扬帆。学院依托学校独特的国际化环境,构建了“多语+智能+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家国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跨文化沟通能力卓越、能够在新时代从容走向世界舞台的高层次外语人才。
一、学院概况
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始于1964年创建的英语专业,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英语专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级特色专业。英语专业与翻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是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主要建设单位,设有外国语言文学硕、博士授予点和外语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六十年来一直肩负着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使命,在国家教育开放、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等国家战略中做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我校“三强三新”学科体系中的三强之一。一级学科下设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等4个二级学科方向,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的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研究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目前,学院建设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国际语言服务等5个二级学科。翻译专业硕士点(MTI)被评为A+等级,设有英语口译、英语笔译、法语口译、法语笔译等4个方向。此外,学院承建1个六部委联合承办的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出口基地;2个研究院: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改革虚拟教研室牵头单位。
外语学科历史上曾经汇聚了一批学界名师,如盛成、傅维慈、方立等,他们在外语教育和研究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学院拥有近百名的专任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是20余人,许多学者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前沿。
学院目前设有六个本科招生专业(方向),其中英语、英语(英西复语)、商务英语、翻译(汉英法多语实验班)实行大类招生(报考类别:外国语言文学类),翻译(AI翻译实验班)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中英双语)专业为艺术类招生。
学院依托北京语言大学“小联合国”国际化平台,打造多语教学与全球文化交流高地,各专业特色鲜明。英语专业深耕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培养学术、教育、传播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英语(英西复语)专业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培养面向西语国家和地区(如西班牙、拉丁美洲)的文化、经贸等领域的高层次复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深度融合英语语言与国际商务知识,依托北语的全球交流平台,培养能胜任跨国企业、金融、国贸、外事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专才;翻译(汉英法多语实验班)专业旨在培养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精通多语翻译,助力国际会议与全球翻译事业业;翻译(AI翻译实验班)专业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开展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中英双语)专业旨在培养以国际传播和文明交流为使命,具备较为全面的中英双语表达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媒体运用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传播人才。各专业通过“语言+专业”复合培养与国际化实践,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
1. 教学创新斩获国赛桂冠,打造智慧教学新范式
学院始终将教学创新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驱动力。学院拥有英语和翻译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此外,学院还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承担了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及4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同时,有5门课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5项成果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多篇本科生论文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



学院教师获得的部分标志性成果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被誉为教师教学“奥林匹克”的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周思蕊老师团队凭借《英汉翻译(一)》课程,从全国12.7万名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斩获北京市赛一等奖和全国赛一等奖,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该课程紧扣“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的大赛主题,以“多语复合、文化互鉴”“中外共译、数智融合”“知行并重、需求驱动”为改革思路,靶向解决了传统翻译教学中人机协同不足、跨文化认知薄弱等痛点问题,是学院深化教学改革、培育高阶复合型译才的卓越成果与生动缩影。
周思蕊老师授课场景

周思蕊老师团队获奖证书
2. 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实现学生发展最优解
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自2021年起对英语、英语(英西复语)、商务英语、翻译(汉英法多语实验班)四个专业方向实行“外国语言文学类”大类招生。为确保学生“选其所爱、爱其所学”,学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分流引导机制:通过开设“新生研讨课”,邀请各专业权威教师分享,并组织多次分流摸底调研与专业导学,最终依据“同志愿条件下专业分流学习成绩优先”的原则确定专业。得益于此,学院2021-2023级本科生连续四年实现100%分流志愿满足率。这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志愿盲目性,更为培养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杨玉隆、牛馨仪、翁紫嫣、王佳荷等同学的项目《文旅叙事,“译”彩纷呈——历史文化街区标识语翻译质量调查报告》,从全市82所高校的7164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主体赛特等奖。在学院党委领导和杨宁老师的全程指导下,团队聚焦“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战略,历时7个月,跨越7座城市,建立“六维度译本质量评价模型”,其研究成果兼具学术创新与实践价值,获评委组高度评价。这一重量级奖项,不仅是学院深化教学实践、聚焦人才培养的直接体现,更彰显了北语英华学子服务国家、勇于创新的青年担当。

我院学生获得“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题赛特等奖
此外,学院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自主研发的智能外语学习平台依托前沿大语言模型技术,通过云服务架构,整合大语言模型、AI合成语音、数据分析等技术,以AI互动训练等智能辅助工具的形式,为本科及以上学生提供智能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 “五位一体”(听、说、读、写、译)学习解决方案。

我院教师研发智慧外语教学平台
3. 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在重大任务中淬炼真金
学院坚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学子们的身影活跃在国际舞台,从全程助力中国救援队以历史最佳成绩通过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能力复测,到为“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奥运会等600余人次的重大活动提供高端语言服务,他们在实战中淬炼报国情怀与过硬本领。如1991届校友洪磊,从北语英专毕业后即投身外交事业,现已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礼宾司司长;同届校友钱彤,则成为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用另一种方式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他们的人生轨迹,正是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高层次外语人才的生动写照。学院更主动作为,新开设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的翻译(AI翻译实验班)、聚焦国际传播前沿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中英双语)等专业,精准对接人工智能、国际传播等国家战略新兴领域,展现了学院服务国家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学院师生以“语言+技术”服务国家战略,在重大任务中展现责任与担当。我院研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运用于3·28缅甸特大地震救援事项,成功入选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布的《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排名第一)。这是中国大语言模型技术首次应用于国际救援,充分展示了国家关键领域发展中语言赋能的显著成效。该案例向全球展现了中国科技的硬实力、国际援助的真担当、语言科技的善作为,“中国AI”“应急救灾”“国际援助”“大国担当”“技术为人”“智能向善”“语言赋能”成为公众关注点赞的热点话题。缅甸救灾结束后,“中缅英互译系统”仍在持续开放在线公众访问,服务公众日常工作生活需求。

“玉渊潭天”报道我院师生研发应急语言服务系统用于国际救援

我院学生志愿者参加地震救援演练和国际评测

我院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于世博会现场照片
三、学生学习体验
在北语“小联合国”学习外语,是一种无法复刻的沉浸式、多元文化融合体验。中外学生同堂上课、分组讨论是这里的教学常态。全英文或多语种的授课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让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得到飞速提升。
学院为学生成长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课堂之外,品牌学生活动精彩纷呈。学生可以像“英播班”的同学一样,在荷园的晨光中“练功”,主持一场万众瞩目的中秋音乐会;也可以在“戏剧之夜”英文短剧大赛的舞台上,体验莎翁笔下的人生百态;还可以在国际口笔译大赛、英语演讲与辩论赛中,与高手过招,展现思辨的魅力。在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学习不止于书本,成长贯穿于每一次挑战自我、绽放光芒的精彩体验。

学院举办戏剧之夜英文短剧大赛

学生们参加世界文化节

学生们在“英姿飞扬”文艺晚会表演

播音与主持艺术(中英双语)专业学子在清晨7点晨读

第二十二届中国日报社可口可乐杯·二十一世纪英语演讲比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胡瀛在比赛现场

24英1杨璐菁与24英翻何思昊在第27届“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总决赛获得全国金奖
学生代表感言
20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刘雯婷:
在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度过的四年,是我人生中最为闪耀的成长历程。可以说,今天的我离不开北语英高院的培养。这段充满收获的求学岁月,不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也让我在语言的广阔天地中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学院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天地。课堂上,老师们严谨治学、循循善诱,让我在一堂堂充满启发的课程中逐步明确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并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最终顺利保研至清华大学继续深造。这段历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探索知识与追求卓越的乐趣。
与此同时,学院也为我们搭建了丰富多元的实践舞台。我有幸参与“和声”英文配音大赛并荣获一等奖,在新生英语口语演讲大赛、“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锻炼了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校园里的每一次尝试,都成为我不断超越自我的契机。
学院还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干的机会。在辅导员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下,我作为班长带领班委们共同建设班级,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班团建设活动,带领班级荣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称号。班级同学在良好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读研、出国、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回望来路,学院的培养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塑造了我求知、进取、服务的品格。未来,我将带着在学院汲取的力量与智慧,继续在语言与文化的探索中前行,力求不负母校的期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青春的光彩。

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语言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北京语言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北京语言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北京语言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语言大学优秀志愿者
四、优秀学生代表
倪瀚琳 | 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记者
(英语专业2009届校友)
2009年保送本校就读研究生,2012年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工作,现为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记者,两次荣获中国新闻奖。

李波 | 海星高端留学创始人
(英语专业本科2010届校友)
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后从事国际教育事业,将创业后所得的第一个一百万元捐赠给母校,用于颁发奖学金和助学金,以此感恩学校培养。迄今为止,已为数百位北语学子提供就业和实力岗位,免费的留学申请及求职创业指导服务。

张天泽 | 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
(翻译汉英法专业2013届校友)
现就职于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受北语多元文化影响,参加工作后他一直从事援外培训工作,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曾远赴西非地区使馆常驻,力求用“全球视角”讲好“中国叙事”。

常桢玉 | 新疆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外事办公室
(英语专业2017届校友)
曾获2023年北京市“基层就业卓越奖”,现就职于新疆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外事办公室,驻乌什县亚科瑞克乡皮羌村工作队副队长。

郑怀宇 | 萤火熠动创始人
(翻译专业2019届校友)
深度参与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和影视作品《哪吒2》等中国顶流文化产品的出海本地化工作。他将专业的翻译技能与前沿的数字文娱产业深度融合,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开辟了全新路径,让全球玩家沉浸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胡瀛 |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英土复语专业2019届校友)
先后于爱丁堡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英语文学硕士与博士学位,2025年9月作为讲师入职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研究西方文学文化理论的同时,他致力于从亚洲和中国本土知识谱系出发,探索比较和批判的空间。已于多本海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卜君夏|米哈游《崩坏:星穹铁道》本地化负责人
翻译汉英法专业2020届校友
她带领团队完成了游戏文本的多语言翻译与文化适配工作,确保游戏在全球市场保持叙事一致性和文化共鸣,使《星穹铁道》成为连接全球玩家与中国文化的杰出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