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新闻传播学院 |
|
|
|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审核评估成效,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分享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迎评促建工作中的有效举措、显著成效和独特优势,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学院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依托学校深厚的国际化语言文化背景,秉承“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传播能力和全媒体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学院以语言优势为根基,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体系。学院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型的高层次传播人才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丰富和深化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有机联系,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一、学院概况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自创立之初即设定庄严的使命:淬炼中国文化自觉与软实力、激活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性。学院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型的高层次传播人才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丰富和深化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有机联系,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学院建设有新闻学(国际新闻)、新闻学(国际出版)、网络与新媒体(智能媒体)、传播学(梧桐计划人才实验班)四个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学硕,新闻与传播专硕,初步建立起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均衡发展,其中新闻学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上密切联系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的发展趋势,突出以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为中心的学科特色。学院设立“新媒体研究中心”、“读写研究中心”、“大学形象与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后期实验室”、“北语视频制作中心”等面向融合化、平台化传播实践的机构。其中,“读写研究中心”已建设成为首批“教育类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院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引领型人才,毕业生分布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机构、党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驻外新闻机构、涉外广告公关公司、外国驻华机构和国内外企业等机构,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本科教育改革与成效 1. 跨学科赋能与国际化实践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立足“国际中文教育”特色,构建了“新闻传播+国际传播+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多语种+新闻传播”为核心,强化学生的全球新闻敏感度。在知识的讲授上,新传学院的每个专业都注重理论与实践、人文与技术、经典与创新的均衡发展,老师们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的人文基础和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新闻传播知识以及国际化与跨文化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院培养学生成为善于把握信息社会的文化机遇、拥有扎实的传播技能和广阔的文化视野的创造者并成为深远的社会责任的实践者、革新者和领军人。 2. 国家级平台与前沿探索 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的协同发展 学院内创立了新媒体研究中心、新闻传播学院实验中心、北京语言大学读写研究中心等一系列校内研究机构,打造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实践的平台。其中,新媒体研究中心是新闻传播学院内设研究机构。中心坚持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通过创新性的新媒体理论研究,为传播与文化研究提供中国视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中国价值。中心依托北语深厚的人文和国际化传统,深度融入一流学科战略愿景,围绕新媒体开拓交叉研究空间,培育自信、自主和富于引领性的人才和成果。中心聚焦新媒体前沿,致力构建跨学科的、产学研贯通的融合性学术体系,努力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中国大地产出创新性研究成果。读写研究中心是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一体化的专业研究机构。本中心以中文读写研究和教育为抓手,将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作为一个汇聚和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特殊传播渠道,积极开展国际传播、打造中国话语体系。 同时,北语还有教育部“教育类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及中文读写教育智库两大国家级项目基地,将中文读写教育、中国文化创新发展和国家综合软实力培育有机融合,推动中文读写教育资源建设和科研建设,构筑全球中文读写教育体系,不断创新中文读写教育模式,开创全球中文读写教育新时代。 3. 全球对话与协同创新 国际化传播人才的培养网络 学院为学生搭建了高规格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主办参与“全球传播与文明对话”国际论坛、“表述中国”论坛、中文读写教育大会等一系列论坛会议,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参与国际组织实习、跨国媒体合作的通道,彰显了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思维。高规格的国际学术对话平台,不仅打破了传统新闻教育的时空界限,更构建起一个融通中外、连接学界与业界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在这个网络中,“全球对话”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顶尖学者和媒体从业者直接交流的机会,有效拓宽了学术视野;而“协同创新”则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使人才培养始终紧贴行业前沿需求。这种开放、互动、多元的培养网络,既是对“讲好中国故事”时代使命的积极回应,也为破解国际传播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创新方案,充分体现了学院在全球化语境下重塑新闻传播教育生态的探索精神。 三、学生学习体验 在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的学习生活既充满挑战又富有国际化特色。作为一所拥有“小联合国”美誉的高校,学院充分利用多元文化交融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平台。 同学们走进课堂,常常会发现新闻传播理论课程常常融入跨文化视角,老师们不仅讲解传统新闻学知识,更会结合国际传播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学(梧桐计划人才实验班)的相关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英语或其他外语的应用能力,这种“新闻+语言”的复合培养模式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独具竞争力。实践环节是学习体验中的一大亮点,学院配备了先进的融媒体实验室,学生可以亲身参与新闻制作、短视频创作、数据可视化等项目,从策划到落地的全过程都能得到业界导师的指导。 此外,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活动创办方面展现出鲜明的特色与活力,通过高质量学术论坛与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开阔视野、锻炼能力的平台。学院主办的中文读写教育大会聚焦新时代语文教育与文化传播,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创新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每年举办的迎新晚会与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闲暇时光,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身体素养,度过充实快乐的大学时光。 四、优秀学生代表 温家林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 目前主要负责海外尤其是非洲市场和一些非洲国家的广播电视整转项目,在模拟信号向数字化整转项目中担任项目经理。在非洲的莫桑比克,他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项目的交付。常年驻外工作很辛苦,但他觉得意义非凡,十分值得。让他用一个词来形容在北语新传的学生时代,他选择“温馨的家”。不管是学业上的进步,还是后来选择参军入伍,都离不开新传学院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特殊经历,铸就了其用技术传递温度的职业信仰。 张洁娴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本科生 目前在香港工作,就职于早期的健康医疗和人工智能方向的研发中心,主要负责给做企业传讯和欧盟关系。北语的学习生活让她拥有了国际化的视野,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进行交流,培育了她卓越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立足中国、对话世界的复合型素养,正是她选择从事对外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使其在各工作场景中始终保持着专业自信与战略定力。 申载英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留学生 申同学为韩国国家中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十七号京畿民瑶的传承者(京畿民瑶为韩国传统声乐之一),参加驻华韩国大使馆和中国政府共同举办的演出活动,在中国各个地区进行中韩文化交流,为增进两国的友谊做出独特贡献。北京语言大学的求学经历快速地提高了她的中文水平,新传学院的培养让她领悟到跨文化传播的当代价值,同时增强了她对跨文化教育的兴趣。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版权所有:北京语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