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国际关系学院 |
|
|
|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审核评估成效,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分享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迎评促建工作中的有效举措、显著成效和独特优势,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学院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依托学校“小联合国”的国际化背景,秉承“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和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学院以国际关系理论为根基,以区域国别、外交决策研究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学院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型的高层次外事人才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丰富和深化中国外交及国际组织理论与实践,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及国际组织影响力添砖加瓦。 一、学院概况 学院是国内较早开办培养外交外事和联合国研究人才的学院。1993年,学院成立全国高校首个联合国研究中心;2000年,在一级学科政治学下正式设立国际政治硕士点并招生;2007年,开始招收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2012年,开始招收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本科生;2014年,在国际政治系基础上组建国际关系学院。2024年,开始招收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本科生;2025年开始招收国际事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院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政治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下设中东欧研究中心、联合国研究中心、国际组织研究所3个研究机构。学院以教学科研并重、研究方向多元丰富为特色,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取得了突出的教学科研成绩。学院秉持“思政为基、实践为桥、创新为翼、文化为魂”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和复合型高级人才。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分布在外交部、财政部、国际组织、互联网等党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驻外新闻机构、外国驻华机构和国内外企业等机构,为讲好中国外交故事、传播好中国立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本科教育改革与成效 1.国政国关国组三大本科专业:构建外交外事人才培育的新范式 学院以“全球视野+中国国情+实践创新”为核心,构建“课程—竞赛—实践”三维培养体系。依托国际政治、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三个本科专业,实施“理论奠基(60%课程)+模拟实训(30%模拟多边谈判)+国际浸润(10%实习)”的631培养模式。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多年上榜软科排名,2024年跃升第三;国际政治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完善政治学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而新设的专业,同时面向国际学生招生。学院建立包括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模拟联合国协会、国际社科协会等在内的多层次实践平台体系,培养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迁移能力、实操能力、创新能力,成果丰硕。近五年学生多次获全国高校联合国知识竞赛奖,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23项,仅2024年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3项。模拟联合国以及多课堂模拟多边谈判等特色实践支撑学生完成危机谈判推演,实现理论向实战能力转化。跨学科的《中外融通的国情情教学创新机制建设》教改项目获得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外语院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及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获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立项。
学院师生参加毕业典礼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2024年软科排名位居全国第3 2.国际组织+区域国别+国家安全三大特色课程群:赋能学校双一流建设战略 学院紧密对接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国家战略需求,构建“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区域国别研究”“国际和平与国家安全”三大特色课程群。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课程群开设《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全球治理与国际公共政策》《世界文明史》《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课程,配套“模联高级课程+多边谈判模拟”实践体系,支撑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关专业深造,或进入涉外企事业单位和非政府组织。区域国别研究课程群聚焦“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区域,开发《区域与国别研究概论》《欧盟研究》《中东研究》《东南亚研究》等课程,支撑学生完成相关主题的国家级大创项目,并在毕业后进入业务分布在相关区域的企事业单位。国际和平与国家安全课程群设置《国际安全》《国际冲突研究》《非传统安全研究》《地缘政治预警机》等前沿课程,计划与国家安全部相关机构共建“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课程模块化+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三大课程群实现理论教学覆盖率100%、实践转化率62%,以培养理论功底厚、全球素养高、认知视野宽、实操能力强的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新青年人才。
“中国道路大讲堂”启动仪式 “大使看世界”系列讲座 3.科研教学智库三位一体化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重大需求 2022年以来,学院教师承担19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撰写咨政报告,并得到正部级和国家级领导以上批示4篇,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CSSCI以上刊物10篇,出版专著5部。参与高水平学术活动70多次。孵化有《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大事长编:1920—2021》《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前沿专业教材,建设有“大使看世界”“中国道路大讲堂”“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分会”高端讲座系列,并通过建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教学团队“协作创新、资源共享”,推动教师不断探索适合三大专业的教学模式。学院构建“科研反哺教学—教学驱动智库—智库赋能实践”的闭环体系。依托联合国研究中心、国际组织研究所、中东欧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三个下设科研机构和拔尖人才实验班,建立“教师科研课题(40%)+学生创新项目(30%)+智库或公众宣传教育成果(30%)”的成果产出结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带一路”沿线认知调查、区域经济一体化、气候与卫生全球治理、大国竞合等国家级大创项目。学院计划申请加入相关部委南南合作智库网络,建设特色智库平台,发布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双语报告。 4.教研网络构建:双循环国际化育人新格局 学院打造“校内—国内—国际”场域的多层次培养网络,形成“多语种筑基+专业赋能+实践突破”的培养链条。筹备建设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多语种研究与模拟实训中心,已与北京大学、外交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21—2023级本科有17人出国交流。同时,学院统一采用中外学生同堂上课的办法,提升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知华友华、有志于服务国际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来华国际学生。国际学生占比15%。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语国关”培养品牌。 学院主办高级别学术交流会 5.人才培养:师生协同、成绩突出 一是学生的就业情况持续表现优异。2022年以来整体就业率为95.5%,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本科就业率为94%,国际政治专业本科就业率为95%,国际政治硕士生就业率为97.5%。2024年学院的考研人数创历史记录,考保研人数占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出国的深造率达51.85%,超过半数,创造了近几年的最好成绩。 二是优秀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表现亮眼。包括财政部、教育部、新华社等知名单位;国内深造去向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大学等高等院校;国外升学去向包括美国西北大学、巴黎政治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荷兰莱顿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 三是在各种学科和专业竞争中取得了优秀成绩。近年来,本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联合国知识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以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计划)竞赛”等省部级赛事中多次斩获个人或团体奖项,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及优秀奖等。
学院代表队在首届全国联合国知识竞赛决赛中获得冠军 学生屡获学科竞赛相关奖项 三、学生学习体验 在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的学习生活既充满挑战又富有全球化视野。作为国内较早开办的培养外交外事和联合国研究人才的高校,北京语言大学为国际关系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学院重视以师生为本,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公民意识、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和复合型高级人才。 国关师生参与国庆7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游行“圆梦奥运”方阵 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关诗倩、肖明佳、徐晨昊等同学 同学们走进课堂,常常会发现国际关系理论课程融汇了跨文化视角,老师们不仅讲授传统的国际关系知识,更会结合全球热点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智慧。“国际组织与可持续发展”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以学生自主自发自觉自由为原则,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整合既有的院内外、校内外资源,这种“仿书院制”培养模式为北语国关学子毕业后从事于国内、国际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事业打开空间、拓宽渠道。 此外,国际关系学院在学生交流活动方面展现出鲜明的特色与活力,学院现设有模拟联合国、国际社科协会、法律研习社三个社团,为学生搭建了拓展国际视野、锻炼外交能力的平台。学院和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主办的“Z世代”公共外交交流会,聚集众多公共外交、国际传播领域专家、高校学者及中学教师和青年代表,共同探讨在全球化浪潮下,青年在公共外交领域发挥的作用及面临的挑战。每年举办的国际问题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事务处理能力,度过充实且富有国际视野的大学时光。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四、优秀学生代表 袁广慕 2014级本科生、2018级硕士生 2014-2021年国际政治专业本硕连读,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会主席,曾作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2021年毕业后进入财政部,目前在财政部税政司工作,负责国际税收的多双边协调。 安康 2007级国际政治专业 在校期间担任模拟联合国协会主席。2011年毕业后进入外交部,目前在外交部国际司工作,负责联合国相关事务。
连笑男 2007级国际政治专业 2007-2015年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本硕连读,2017年英国利兹大学社会与公共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2019年任职于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政策法规处,目前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北京前方工作组工作,负责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政策对接和招商引资相关事务工作。 刘丽莉 2007级国际政治专业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农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政治学博士、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比较政治学硕士。近几年学术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hina Review,《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评论》等中英文权威期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项目等课题。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版权所有:北京语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