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职能部门巡礼——教育技术与资源管理中心

发布日期:2025-07-22 信息来源: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情况,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职能部门巡礼”专栏,分享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的有效举措和显著成效,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职能部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教育技术与资源管理中心




智慧赋能教育创新 技术助力教学提质


教育技术与资源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为指导,紧扣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聚焦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三大核心任务,通过“环境+应用”双轮驱动,构建“教学环境数字化升级—教育技术深度应用—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全链条服务体系,全面支撑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一、构建智慧教学环境,夯实本科教育基础

(一)系统推进教学环境建设

1.基础设施迭代升级

通过三期建设,更新改造多媒体教室227间,显著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升级教学区网络,实现万兆主干和千兆到桌面;建设物联网智慧教学融合平台,构建“端-网-云”一体化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物联管控覆盖率达100%。实现教师一键上课,为本科教育教学提供基础支撑。


端                     网                     云





2.智慧教室体系化建设

打造设施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个性化的智慧育人环境。通过三期建设,相继建成讲授型、研讨型、线上线下融合型智慧教室,智慧语言实验室,智能计算机教室,同声传

译实验室共112间,总面积逾7500平米,集智能物联、智慧教学、课堂录播、智能门禁、电子班牌、巡课督导等各类数字化系统为一体,有效促进数智技术与教学、教研、管理及服务的深度融合。建设案例“北京语言大学智慧教室建设”获评2023年北京高校智慧教室建设优秀案例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北京语言大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智慧教学系统” 获评2024年北京高校智慧教室建设优秀案例二等奖。 



3.精准服务教学需求

中心深入教学一线调研,针对疫情及后疫情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痛点难点,研发线上线下融合式智慧教学系统,通过多机位智能切换,师生、生生音画实时交互等功能,解决了跨地域师生互动难题。系统在应用中文学院投入使用后,显著提升了国际学生课堂参与度和线上学习体验。


                  

        应用中文学院调研座谈会               线上线下融合式智慧教学系统





建设公共计算机机房和多元学习空间,有效缓解教学机房资源紧张现状,在满足计算机公共教学需求基础上,创建多样化的学习分区,包括1个80座教学机房、6个研讨间和1个开放式学习区(可进行自主学习或开展专题讲座及工作坊),构建集教学、研讨、自主学习为一体的创新型学习空间,助力学校信息化教学、教研水平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教一楼108机房(皓月空间)


(二)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1.优化资源制作环境

建设微课制作室,利用自动录播和虚拟抠像技术,配备监看大屏和提词器,方便教师自行录制微课,降低技术门槛。近三年利用中心演播室、微课室开展各类优质校级课程视频资源(名师课、课程思政课、三进系列课程等)的制作与开发,年平均制作课程视频40课时。

2.建设智慧教学云平台

整合课堂直录播系统,建设资源中台,部署云课、微课平台及AI分析系统,保障疫情时期线上线下教学稳定开展,并实现课堂教学视频实时录制及智能语音转写,目前已完成14316学时的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及语音转写工作。

3.建设多媒体资源中心库  

建成校本资源库,整合照片、音视频资源,创建分类并有效管理,进一步加强校本资源数字化建设,提高数据资源利用率。开发HSK词汇知识图谱推荐系统。

4.建设教学空间导览系统 

可视化全景展示全校教室、实验室、会议室、报告厅等教学空间,方便师生获取资源信息,加强相关资源的系统管理与有效利用。 

二、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强化教学融合创新  

(一)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  

探索构建我校“1+2+N”教育技术培训新模式,即打造一个培训品牌“教育技术培训周”(原为“智慧教室应用培训周”, 2025年更名),覆盖师生两个培训群体,根据师生不同学科专业的个性化需求开展N项定制化培训活动。

1.深化品牌培训活动

常态化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周”,涵盖应用培训、热点聚焦、案例分享、新技术展示与体验等多个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累计举办6期,参训师生近千人次。2025年培训周期间推出“AI赋能教育教学工作坊”系列课程, 助力师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科研、办公、学习效能。  


教育技术培训周系列活动

2.定制化培训精准触达

针对原外国语学部、应用中文学院、培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留服中心等部门师生个性化需求,先后开设“智慧教室应用”“教学大赛PPT制作”“WORD论文排版技巧”“ChatGPT & AIGC应用与实践”“计算机基础”等定制化培训课程,还开发双语培训课程服务外籍教师,组织师生赴人工智能企业开展实地研学。定制化培训精准服务师生个性化需求,广受师生好评。

  


 面向师生的定制化培训



(二)推进教学融合创新应用  

1.创新应用宣传推广  

依托“北语教育技术”微信公众号,持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理念,拍摄制作新型教学环境和教学系统应用培训微课程,征集教师应用智慧教室开展教学的优秀案例,宣传推广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制作北语专用的PPT模板50套,辅助师生开展教学、会议、比赛等活动。


                            应用培训微课程                PPT模板合集

 


2.创新应用成果转化  

支持原汉语学院商务汉语综合课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一流课程;支持国际学生《理解当代中国》课程学习;支持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支持“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人才AI能力培养;支持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岗前实习;支持“中美青年大学生交流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未来青年领袖访问中国项目”等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法语联盟北语校区开幕仪式及教育培训项目开展;支持广西河池都安瑶族自治县青年骨干教师研学。


创新大赛                              国际交流


怀进鹏部长听《理解当代中国》课                  乡村教师研学  


三、优化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教学服务质量

(一)建立调研和满意度测评机制

1.建立调研和满意度测评机制

中心定期对教学科研等服务对象单位开展调研,了解服务需求,征求意见建议;定期开展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满意度测评,收集师生意见,解决突出问题。十四五期间推进完成教代会提案办理工作4项,完成校级层面办实事工作2项,中心层面办实事工作4项。

2.建立教学系统定期维护机制

中心定期检查设备设施、平台系统、教学软件及网络环境,定期评估系统性能,保持后期维护升级,强化数据备份与安全防护措施,确保334间公共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与智能物联、电子班牌、智能门禁、课堂录播、网络时钟、电子打铃、教学督导等多个教学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年平均保障教学、会议、文体活动、面向师生的机房研讨室开放服务近40万学时,保障国家级大型考试70余场次,服务“外研社杯” 综合能力大赛和笔译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大数据分析竞赛、全国信息技术素养大赛、微软MOS校园选拔赛等多项大学生赛事。

3.建立快速响应与跟踪反馈机制

中心整合技术运维平台,完成系统数据对接,优化面向师生的业务流程。提供IP电话报修、网络报修、微信报修、投诉热线报修等全方位技术报修手段,对师生诉求做到快速响应、有效解决、全程跟踪、及时反馈,进一步提升师生满意度。


满意度测评           报修工单



(二)打造专业化技术队

1.强化素质能力建设  

积极践行 “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推动服务育人见行见效。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实施“传承革命精神,练就创业本领”全员培训计划,组织“领悟新思想、展现新作为”教学服务保障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创新理论、师德师风、业务技能、实践拓展等专项培训,强化专业技术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服务保障工作质量。2023年中心教职工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服务保障人员”荣誉称号。

2.教学科研协同发展  

2018年以来,中心教职工为中国本科生教授公共必修课2门,公共选修课1门,为国际学生教授专业必修课2门;发表学术论文8篇,参编论文集1本,教材1部;参编《虚拟现实课程资源开发技术规范(T/CAET001-2021)》团体标准1项;完成院级科研项目10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创新团队项目1项。持续打造专业化技术队伍,进一步提升服务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三)探索产教协同育人路径  

1.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获批“基于大数据的OMO语言言实验中教师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和“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小语种跨模态教育资源智能生成研究”2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2.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充分发挥中心支部党的领导作用,推动中心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获批“共建强校”党建先锋计划项目,与学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和科大讯飞(北京)有限公司总支部校企党组织结对共建,以“科技赋能教育,产教协同育人”为主题,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和路径,提升小语种专业人才全球竞争力,服务国家开放战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北京语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