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职能部门巡礼——信息化办公室 |
|
|
|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情况,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职能部门巡礼”专栏,分享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的有效举措和显著成效,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职能部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信息化办公室 数字赋能强本科 智汇校园育人才 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提升云网承载能力 2022-2024年稳步建设了安全、稳定、高速的全覆盖、全联接、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校园基础网络和信息化服务支撑环境。 举措1:完成了5G入校网络建设,实现了移动、电信、联通5G信号全覆盖;完成了学校无线网更新换代,实现了宿舍区、教学区AP入户全覆盖。升级改造了教学区有线网络,实现了有线骨干网络双万兆,新增1508个千兆6类信息点;优化了互联网出口架构,校园网接入带宽能力显著增强。 举措2:完成了机房升级改造工作,机房承载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新增400KVA的UPS设备;实现了双电路独立供电架构;更换了全部动力空调系统,并完成了封闭式机柜的安装;扩容升级了机房动环监控系统;新增了火灾自动报警和无管网气体灭火系统建设。 成效:学校网络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为教学环境智能化、资源供给数字化的教育教学夯实了信息化环境底座。我校校园网出口总带宽下行流量从2018年的3.1G扩容到31.4G,师生人均带宽提升10倍(从2018年的200K提高到2025年的1500K)。保障了课堂教学的网络环境,师生得以在无卡顿、无延迟的数字空间中高效互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面对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巨大压力,确保云端课堂的信号实时在线、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二、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教学科研支撑能力有效提升 (一)构建智慧教学基础环境 举措1:由教育技术与资源管理中心牵头,学校投资3179万元,完成了教二楼81间智慧教室建设(含讲授型、研讨型、一对一教室等),集成了物联感知、智能中控、课堂录播等七大系统,同步升级了教学区网络至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 举措2:完成公共计算机教学机房建设工作,包括建设1间80座公共计算机教学机房和创新学习空间(含6个研讨间及1个自主学习空间),有效解决了学校教学机房紧缺、互动交流空间不足等教学问题。 举措3:完成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一期)和智慧教学云平台建设。升级改造97间多媒体教室,并建设6间线上线下融合型智慧教室。整合课堂直录播系统,建设资源中台,部署云课平台、微课系统及AI分析系统,保障疫情时期线上线下教学稳定开展,并实现课堂教学视频实时录制及智能语音转写。 举措4:完成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二期)建设,升级改造39间多媒体教室,更新12间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软硬件,建设了多媒体资源中心库和教学空间全景导览系统。 成效:升级了教学网络环境,提高了网络速度和可靠性,保障了线上线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了学校教学机房紧缺、互动交流空间不足等教学问题。智慧教室年均支撑教学5.5万课时,研讨型教室使用率提升3倍,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度从32%提高至67%;云平台采集教学大数据,为精准教学提供依据。 (二)打造国际中文智慧化教学环境 举措1:助力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平台建设 为实现信息技术对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全面支撑, 2022年,国际教育管理处启动了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平台建设项目,构建了“教-学-研-管”一体化平台,集成课程资源、教务管理等功能,支持按周排课、学生空间灵活配制等特色服务。 举措2:为“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系统”提供信息化支撑环境 由荀恩东教授牵头开发了“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系统”,该系统利用大语言模型技术和知识图谱理论,实现了生成式AI在资源生产、资源投送上的全面优化赋能。打造了一体化、高易用的多模态教学资源投送和互动流程。支持多样化语言教学,具备多种功能模块,能够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系统经过多轮迭代,目前注册人数已超出北语国际中文教师数量的60%,课件数量已超10万个,课程超过1千门次。 成效:国际中文教育实现“线上课程常态化、管理流程智能化”。2021年商务汉语综合课获评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2021-2022学年,本科生共开设线上课程253门,预科生共开设线上课程77门。2023年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平台开设课程234门,建课教师117人,累计上传资源3570个、题库5.9万题。2021-2022学年疫情期间本科生线上学习覆盖率达100%,开设线上课程330门,预科生线上教学完成率100%,保障了“停课不停学”。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丰富了教学资源内容,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能力。 (三)聚焦教学创新,人工智能激活语言学习新生态 举措: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韩林涛副院长牵头研发了“灵谷”智慧英语学习平台,2024年8月,“灵谷”智慧英语学习平台试运行,该平台依托前沿大语言模型技术,通过云服务架构,整合大语言模型、AI合成语音、数据分析等技术,以AI互动训练等智能辅助工具的形式,为本科及以上学生提供智能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五位一体”(听、说、读、写、译)学习解决方案。 成效:“灵谷”自2024年8月试运行以来,已有多所高校的师生在使用,显著提升了学习效率与兴趣,具备全国普及潜力。同时,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模式,将人工智能与公共英语教学结合,推动数字化外语教学创新。 (四)赋能信息化智慧科研环境 举措:2022年启动科研系统整体升级的技术开发工作,构建了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创新服务平台,提升了系统功能及数据准确性、完备性,同时打通科研、财务、人事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和业务通道,实现跨系统数据共享与业务互通。 成效:以数据贯通和流程优化为核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跨部门(财务、科研)数据互通,提升了科研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为打造“智慧科研”提供了核心动能。 三、深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科学决策与精准治理能力 举措1:2022年信息办启动校务数据中心(一期)建设,部署了数据中台、数据资源门户、智能报表系统;建设了数据质量监测平台,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打通了27个业务系统数据,完成了8个系统数据质量检测和治理以及10个系统数据标准的修订(生成2451项数据标准)。 举措2:开发大数据智能预警平台,与教务处、学生处共建学业预警(挂科率等),推送预警信息。 举措3:通过对24个部门的调研沟通,建设了领导驾驶舱,完成了综合态势、师资力量、本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信息化建设8大专项数据展示大屏,为学校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成效:加强了数据管理,推进了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加强了数据治理,规范了数据管理流程,提升全校数据质量,实现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安全利用数据资产。领导驾驶舱集成8大专项数据大屏,辅助校领导动态掌握本科教育教学状态。 四、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教育管理和服务能力 举措1:持续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2020-2025年开发 96个流程(含本科调课停课申请、本科生离返校、学生证补办、体育课免修审批等),覆盖20个部门,日均办理1200人次。 成效:学生事务办理“最多跑一次”覆盖率达 85%,成绩单打印、在读证明等高频服务实现“零跑动”;毕业生离校手续线上办结率100%,办理时间从3天缩短至1小时,节省了时间成本,使师生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与学习。 举措2:以“数字北语”为载体,实现“一站式”学生社区。数字校园升级项目中充分考虑“一站式”需求,将各业务系统的待办事项融合到个人中心。从“来回跑”到“一流程”实现办事大厅线上办。 成效:“数字北语”的“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流程集成化、服务线上化、管理数据化的三重支撑,构建了“便捷办事-高效管理-精准服务”的教学辅助生态,将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琐碎的行政性事务转化为数字化的流程,精准识别师生需求痛点释放师生的时间与精力,为智慧校园建设全链条的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举措3:虚拟化、正版化、云盘构建稳定安全的数据协同体系。借助虚拟化技术,实现业务负载的弹性适应,确保教务系统在选课时稳定运行;借助正版化平台,为师生提供正版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确保使用环境安全可靠、软件功能丰富完整;部署云盘系统,实现移动端与 PC 端数据实时同步。 成效:技术系统保障教学核心业务稳定运行,确保选课流程稳定流畅,保障教学计划按时推进。软件环境正版安全化,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如恶意代码植入、系统漏洞),降低师生终端的数据泄露、系统瘫痪风险,极大地助力师生教学和科研。 举措4:2024年校园一卡通建设,与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合作推出了基于手机NFC的电子交通卡。实现了北语学生电子交通卡“无卡化”的目标。 成效:一卡通合作建设,优化了电子交通卡作为校园一卡通的数字化延伸,强化了“无卡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契合本科教育对数字化生活场景的需求。师生可通过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无缝使用交通、消费、门禁等功能,提升校园服务的集成度与智能化水平。 举措5:2020年启动学工管理系统建设,功能模块包括奖学金管理、困难补助、困难生管理、勤工助学、学生代偿、学生基本信息管理与查询、学生社团管理、学生综合查询、政工队伍管理、助学贷款、助学金管理、资助上报等。 成效:学工管理系统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项主要业务进行整合,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同时也以系统建设为契机,明确了学生基本信息、教务信息、学信网信息等关键数据的流转模式和维护职责,对提高学校关键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维护性做出了一定贡献。 举措6:2021-2022年启动建成国际学生信息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项目,覆盖申请、录取、迎新、管理、离校等阶段,通过与财务缴费平台对接,实现线上交费功能,平台通过微服务的形式,对应不同功能分模块,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划分,能够快速适应后续系统建设的其他相关需求。 成效:国际学生信息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一体化校园管理流程,实现国际学生全周期管理,满足学生日常管理的各种需求,简化管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线上交费功能为国际学生、管理人员、教务人员及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务。 举措7:通过配备稳定的硬件基础设施(服务器、网络设备等),为教材管理系统提供信息化支撑服务。同时,借助完善的备份系统对系统和数据进行有效保护,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的数据丢失和系统中断,为教材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 成效:信息化手段通过“硬基建保运行、软备份防风险” 的双重机制,为教材管理构建了安全稳定连续的支撑体系。既保障了日常管理的高效运转,又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材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发展提供了底层支撑,最终服务于教学质量提升与教育现代化目标。 五、增强师生数字素养,持续构建数字化育人环境 举措1:围绕“服务数字化转型,支撑高质量发展”、“信息化应用,就在你身边”等年度主题,聚焦师生实际需求,连续7年开展信息化宣传周活动,实现从“需求响应”到“生态共建”的育人升级。 举措2:每年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科普、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答题活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核心,构建“宣传教育-技能实训-应急防护”全链条育人体系。2018-2024 年累计举办线上线下讲座20余场,覆盖新生及教职工群体;组织 “网络安全百校行” 微博话题接力、“千万师生同上一堂网络安全课” 等全国性活动,同步上线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资源库,收录网络认知、网络安全、反间防谍、数据保护教程等精品课程,形成常态化学习阵地; 举办 “开学反诈第一课”“网络安全应急演练讲座”,联合宣传部、保卫处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升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与技能,筑牢校园网络安全防线。 成效:通过持续构建“宣传活动-需求转化-服务升级-育人增效”的数字化育人环境,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及运用生态。 六、健全防护体系,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一)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举措: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主管副书记任副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全校网络安全保障和考核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网络安全政策,部署网络保障重点。2021年8月发布《网络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2022年修订了《网络安全监测预警管理办法》。 成效:建立了网络安全领导体制,形成了“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细化了责任落实,加强了对校内信息系统和网站的监测力度,确保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以上措施,提升了学校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保障水平。 (二)筑牢校园网络安全防线 举措:2021-2023年度共完成5个网站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测评工作,部署入侵防御、零信任网关等设备。建设双活数据中心,实现重要数据 100% 容灾备份;构建了网站防篡改、多渠道报警机制。 成效:漏洞修复及时率达100%;未发生因安全问题导致的教学数据泄露事故。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版权所有:北京语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