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职能部门巡礼——人事处

发布日期:2025-07-23 信息来源: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情况,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职能部门巡礼”专栏,分享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的有效举措和显著成效,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职能部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人事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北京语言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突出战略布局、统筹兼顾,以一流的人才队伍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一、人才成长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坚持党管人才

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凡涉及人才工作的重要事项,均由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设置人才工作办公室,作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常设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人才工作办公室具体实施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学校坚持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突出政治标准,严把政治方向。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政治保障,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坚持师德为先

学校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立德树人要求贯穿师资队伍建设全过程,始终强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建立完善校、院、支部三级联动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与党建、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把师德师风作为人才引进考察的首要观测点和人才培育与考核的第一评价要素,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的激励导向作用,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引导教职工注重师德与业务能力的综合提升,争做“四有”好老师和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三)坚持制度先行

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先后于2018年、2019年制定《北京语言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北京语言大学校内高层次人才选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2021年,结合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又制定了《北京语言大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21-2025)》《北京语言大学落实人才强校战略行动计划》,2024年修订完善《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北京语言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实施办法》《北京语言大学高层次人才选聘实施办法》,2025年修订了《北京语言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制定了《北京语言大学接受高级访问学者管理办法》,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胜任“世界一流语言大学”建设任务的师资队伍,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部分公开新修订文件


(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不断深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学院自主权。调整校院权力配置、转变学校管理模式、建立学院治理体系和健全大学治理制度,促进“学院办大学”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院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社会职能的主体作用,引导各学院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做好校院衔接,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形成校院重视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局面。

(五)落实服务保障机制

学校确立了“党管人才”“师德为先”和“代表作评价”等人才选聘审核把关原则。改进人才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加强中期聘期考核和考核结果应用,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待遇,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年薪制,坚持收入分配向人才倾斜、向教学科研倾斜、向人才培养新模式倾斜;摸排存量房源,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周转住房,与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合作解决子女上学问题等。

二、优化人才体系建设

(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学科发展

2018年6月,学校正式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6人,特聘教授17人。2019年10月出台校内高层次人才选聘管理办法,聘任校内高层次人才共57人。两项人才文件的实施,实现了引育并举,各类人才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学校总结前期人才政策经验,于2024年制定高层次人才选聘实施办法,构建涵盖不同类别的高层次人才支持体系。打造科研为主型人才支持体系,包括梧桐杰出教授计划、梧桐领军教授计划和梧桐青年教授计划;教学为主型人才支持体系,包括梧桐教学名师计划和梧桐青年名师计划;海外人才支持体系,即梧桐讲席教授计划。梧桐计划实行聘任制,并通过制定明确的聘期目标增加培养的针对性,加大了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截止2025年4月,已聘任梧桐领军教授9人,梧桐拔尖教授19人,梧桐青年教授22人,梧桐教学名师2人,梧桐青年名师2人,梧桐讲席教授17人。


段鹏校长主持召开新调入教授座谈会


(二)以团队建设促进人才梯队发展

通过跨学科、跨单位科研平台建设等措施,突破部门限制、组建科研团队,加大人才团队培养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现有4位长江学者引领作用,以学科为引领,在明确重点发展研究方向(领域)基础上,按照研究方向在全校遴选学术团队领衔专家(导师),一个方向一个团队,组建以团队导师为核心、由科研骨干和青年人才构成的、梯队合理的、高效能的学术团队,瞄准学术前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科研具体布局,开展学术研究和项目申报。通过开展各种学术研讨与交流,促进团队成员围绕本团队科研方向和科研规划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形成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骨干人才为支撑、以中青年人才为基础的人才团队成长发展模式。健全教师发展体系,优化教师成长环境。

(三)以制度平台优势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

立足学校、学科发展需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严格人才选聘,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强化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突出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实绩。既要有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广泛认同的重要学术成就,又要有培养青年人才进行前沿领域探索、建设学术团队的能力。

根据高层次人才选聘办法,全职引进冯胜利教授,聘任Samo Giuseppe为特聘教授,聘任Benjamin Green、Valeriya Andrievskaya博士为专任教师,聘任国际知名汉学家Bastiaan Jeroen de Kloet、Guy Salvatore Alitto、Menezes De Carvalho等17位教授为梧桐讲席教授,优化了学校人才队伍结构、充实了学科队伍、提高了学校的科研实力。


2024年4月,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为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教授颁发梧桐汉学学者讲席教授聘书。


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自2020年获批建设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吸引海外优秀人才,长聘签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James P. Lantolf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Marcus Taft教授以及西班牙巴斯克认知大脑和语言中心Pedro Paz-Alonso教授等3位国外特定研究领域的领军专家,签约短聘外国专家60余人次。

(四)以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储备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始于2007年,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于2019年获批设立,学校办学实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2024年6月,修订博士后管理规定,规范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流程,明确招收、考核、住房、待遇等相关政策,在申报科研项目、出国参加学术交流、职称评审等多个方面为博士后提供便利,为博士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学校实施“师资博士后计划”,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储备师资博士后,为学校事业发展聚集后备人才。同时,积极招收外籍博士后,搭建学校与国际学术界深入交流的桥梁,促进学科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外籍博士后的加入,也为流动站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有助于推动学科前沿研究的发展。

三、坚持教育评价改革

(一)改进用人评价标准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在“破五唯”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指导下,坚持优化学缘结构、严格接收程序、破除唯名校、唯学历导向。实行更加精细的分类管理,区别不同岗位性质、经历、学科等因素,设计针对性强、适应性好、操作性高的分类评价体系,促进人岗相适。通过特色鲜明的分类绩效评价体系,鼓励不同系列的教师立足岗位角色,服务学校建设。  

(二)持续推进教师职称评价改革 

学校先后两次修订高级职称评聘办法,充分发挥职称评审指挥棒作用,不断激励和引导教师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增强教学、科研能力。进一步优化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对不同岗位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依据教师工作岗位,设置教学科研岗、教学岗、科研岗、辅导员岗、其他专技岗、教育管理岗。单独设置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国际中文教师职称评聘条件。

在坚持内涵为重、质量为先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代表作评价机制度和同行专家评议制度,提高职称评审标准。坚持以完成国家使命任务为导向,改革国际中文教师评聘办法。实施青年人才绿色通道,针对具有教学科研潜力、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评审条件和评审名额单列,不受当年下达名额限制,助力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段鹏校长主持召开职称评聘等制度修订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


(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考核体系,完善评价指标,增加教学教改科研项目以及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指标比重,构建科学合理、导向明确的考核评价指标。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校内绩效工资结构,以岗位职责和工作量为基础,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明确基础性绩效包含的基本工作量,结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加强考核结果应用。试行二级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大二级单位绩效考核力度,提高奖励性绩效标准,扩大二级单位分配自主权,充分发挥薪酬激励作用。持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国家战略

(一)设立海外分校,建好孔子学院

学校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学校目前设有泰国曼谷学院、日本东京分校和沙特诺拉公主大学教学中心。2024年7月3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总统的共同见证下,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揭牌,并于2024年9月正式开学。

学校是我国最早建设孔子学院的高校之一,也是累计建有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最多的高校,多次荣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称号。每年同期在海外任教教师近百人。


2024年7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共同出席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揭牌仪式。



2024年11月14日,北京语言大学2024年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工作会成功召开


(二)积极服务中外人文交流

自2023年起,学校连续承办两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引发与会汉学家和专家学者的热烈反响。

现建有37个世界汉学家理事会,21个汉学中心海外分中心。获批成为“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青年成才”领域牵头单位。建有秘鲁中国研究院和尼泊尔中国研究院。


2023年7月3日,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

北京语言大学是大会承办单位,校党委书记倪海东、校长段鹏出席大会开幕式。


2025年6月,段鹏校长出席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并为世界汉学中心斯里兰卡汉学家理事会揭牌。


(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组织及部委外派工作

除合作办学、海外任教外,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宣传,鼓励教师申请国际合作组织岗位,教育部及其他部委的驻外干部选拔任职。2018年以来共有9位在职老师借调外派。

(四)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海外访学。访学国家均为教育发达国家,访学所在院校均为高水平大学,包括剑桥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等。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接触并了解本学科中的先进教学科研理论。2018年以来赴海外访学人员合计37人。

五、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一)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学校有重点、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引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协调发展。2018年以来,学校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工程人选3人、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二等奖1人。

(二)青年人才队伍发展势头强劲

1.青年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日趋优化

学校始终鼓励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修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专任教师学历水平持续提高。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从2022年的94.95%提升至2024年的97.45%,其中博士学历教师占比增长尤为显著,从2022年的61.57%增长至2024年的66.45%。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为鼓励青年人才发展,学校在新修订的高级职称评聘办法中,单独设置了青年人才绿色通道,对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进行破格评审,且评聘名额单列,不受当年下达名额限制。截止2025年7月,学校执行了2次青年人才绿色通道政策,共破格聘任正高级5人,副高级5人。学校45岁以下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从2023年的22.89%,增长至2024年的30.14%。

2.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校始终坚持拓展青年人才发展平台,从2014年至2024年,学校共有74位45岁以下教师获得“中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和“青年英才培养计划”项目资助,截止2025年7月,共有24人入选“梧桐青年教授”和“梧桐青年名师”支持计划。2022年至2024年,学校青年教师连续3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以上4位教师,有3位通过青年人才绿色通道聘任高级职称,4人全部入选学校梧桐人才支持计划,获得学校进一步资助。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北京语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