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职能部门巡礼——国际教育管理处

发布日期:2025-07-29 信息来源: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情况,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职能部门巡礼”专栏,分享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的有效举措和显著成效,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职能部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国际教育管理处



促文明交流互鉴     育知华友华英才



国际教育管理处成立于2021年,作为学校国际本科学生培养的教学主管职能部门,统筹国际中文学院、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应用中文学院、以及北语东京分校、曼谷分校、哈萨克斯坦分校的学历本科生和非学历生相关教育培养管理工作。

国际教育管理处构建了覆盖预科、专科、本科的一体化国际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短期速成、交换等特色项目的非学历教育体系。学科布局特色鲜明,本科设有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汉学与中国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本科专业及方向。不仅培养有志于学习中文和中国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包括汉学家、中国研究专家、国际中文本土教师、国际职场“中国通”等,同时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交叉性国际人才。

一、人才培养

国际教育管理处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近年来,国际教育管理处积极引导各学院根据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调整和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全国首家以“中文+”教学与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学院,应用中文学院在培养方案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院开设了汉语言(经贸方向)、应用中文(文旅方向)等多个本科专业,并积极推动“中文+”课程体系建设,包括商务中文、职场中文、科技中文等专门用途中文课程。

国际中文学院以培养具备扎实汉语基础及初步专业知识的国际学生为目标,其培养方案强调从通用汉语向专业汉语学习的过渡。通过设立基础汉语、专业汉语、应用与实践课程以及延伸课程等四大类课程,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

汉学与中国学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汉学底蕴的高层次人才。学院在培养方案上强调汉学与中国学的深度融合,开设了汉学与中国学、中国语言与文化、传播学等多个本科专业及方向,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科技汉学人才联合培养。

二、专业建设

提质增效,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迎合新时代需要,2024年3月增设了传播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应用中文、汉学与中国学、中国语言与文化、播音与主持艺术等7个以国际学生培养为主的新专业,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国际中文学院、应用中文学院分别从各自学科建设和资源优势出发,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开展课程、教材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实习就业渠道,开展招生宣传。2024年9月汉学与中国学、应用中文两个新专业获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汉学与中国学专业是我校2024年新增的面向国际学生招生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2024年9月该专业第一批国际学生已经开始进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我校新专业




三、课程资源

课程体系更完善。专门用途中文课程新建了12门专门用途中文课程,在建20门课程,涵盖商务中文、职场中文、科技中文、文旅中文等多个领域。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和需求,提供定制课程,如军事中文课程、中国经济、教育、社会热点话题英文讲座等。国际中文教育推动打通预本硕博贯通培养模,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预本硕博一体化发展。结合长途语言实践,如组织学生赴浙江安吉余村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的理解。

国际教育管理处负责国际学生通识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国际学生通识课分为文化与文明、历史与哲学、科技与创新、文学与艺术、中国与世界、社会与个人六大模块。鉴于此前国际学生学院无统一的教学、教务和选课系统,我处与超星公司合作开发了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在移动端线上选课、调课、成绩录入和教务管理等功能。我校国际学生通识课程充分利用了校内优质师资,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内容设置上体现了一定的宽度,注重跨学科交叉,注重思辨和方法论,注重与生活关联。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国际学生开拓了国际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技术,增强了对当代中国的深入了解。



《中国功夫散打》通识课


《一杯中国茶》通识课



教材资源更加丰富。通过教改项目支持学院编写《文旅中文》(初级、高级)、《科技汉语》(高级)、《职场汉语》(高级)等专门用途中文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深入探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与调研,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各学院拓展国际合作,推广特色课程。与海外知名高校合作,如韩国高丽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开展学分互认项目,提升国际声誉。在孔子学院、海外分校等推广“中文+”课程,如“中文+职业技能”课程,积极打入欧美主流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国民教育中文课程体系。

四、教学评优和督导

加强教学监督评估,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监督,通过院系领导入班听课、学生教学评价等方式,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观摩和研讨,提升教学质量。结合学校新的职称评审体系,从教师教评成绩的统计方式着手,计算并对比教师每门授课课程的平均得分以及教授平行班各班级的平均得分,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标准,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多元性和准确性;组织开展国际学生培养单位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学生对教评事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参评率所有提升。统计国际学生培养单位的领导干部听课情况,深入教学一线,及时准确的了解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此外,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评估的前期准备工作,与国际学生培养单位商讨评估工作的实施方案,参加专家培训及兄弟院校的经验交流会等。

在评奖评优方面,组织实施我校国际学生培养单位国家级及省部级教学奖项和项目的校内遴选工作,包括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2024年第四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北京高校优秀育人团队、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学名师奖、北京“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优质本科教案”、“优质本科课件”、“优质本科教材”、北京高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北京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项目等,其中,国际中文学院庞震老师最终获得北京市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




国际中文学院庞震老师获北京市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


五、教改引领

顺时应势,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国际教育管理处根据学院教学改革实施的需要,设计和发布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2024年共立项国际中文教育建设项目10项。此外,2024年还组织了2022-2023校内教改项目结项和中检工作,所支持项目出版了《理解当代中国高级中文读写教程》《新世界中文》等教材,产出了教学大纲、微课、教学示范课、调查报告、练习资源库、学习资源库、融课件资源库、PPT样课等多种优质成果,在《世界汉语教学》《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科研论文。此外,完成了2022年北语校级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2019年校级“精品专业课培育计划”的验收及结项工作。 

2024年3月举办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大课题《国际中文教育服务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开题报告会,语合中心称赞北语深耕国际中文教育多年,积累了丰厚的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走进去”的国际化经验。此外,2024年上半年,国际教育管理处还组织了多个语合中心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创新项目的结项工作,产出了许多教材资源成果,其中《汉语易混淆词辨析词典》《启航中文词汇教程》《悦读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篇》《中国音乐文化术语手册》《外国人学中国古诗词教材》等12项成果即将出版。

六、毕业环节

国际教育管理处全面负责统筹国际学生毕业环节的教学工作。其中包括国际毕业生的论文抽检与查重、督导组专家进驻答辩现场、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和学位申请与授予工作等。为切实提高国际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国际教育管理处组织专家对海外分校的全部毕业生、及各国际学生培养单位论文的按比例抽检。抽检结果为不合格的,不允许参加本学期答辩。抽检结果为修改复审的,学生需重新修改后再复审,复审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

答辩环节是检验毕业生学术水平、研究成果、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培养单位培养学生质量的一种方式。国际教育管理处组织督导组专家分别进驻曼谷学院、东京学院和国际中文学院毕业生答辩现场督导。两所海外分校采取线上督导的方式、国际中文学院采用线下督导的方式参与。督导组专家分别对每位学生的答辩情况填写督导记录表,记录学生的实际答辩情况。

国际教育管理处有效保障了国际学生毕业环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对毕业论文的质量、答辩现场和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起到了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在新学期,国际教育管理处将继续不断完善工作细则,为国际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助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



北京语言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合影



七、社会实践

修订《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教学实践活动及经费管理办法》,规范教学实践活动经费使用标准,推动教学实践活动顺利组织实施。2024年上半年各学院组织在校生1000余人次赴京内历史文化点考察学习,应用中文学院积极拓展京外实习实践点,组织国际学生赴陕西西安、留坝开展主题研学,润物细无声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国际学生通过行知中国的实地研学,增加了对当代中国的了解。   



国际中文学院学生赴兰亭书法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           国际中文学院学生赴鲁迅故里开展社会实践


八、人文交流项目

润物无声,用中文讲述中国。推动国际学生三进课程体系建设,修订了国际学生本科教育课程大纲,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相关思想融入专业必修课和通识课,理解当代中国课程已经对在校学生全面开设,并将相关的课程思政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概况、新闻语言基础、高级汉语阅读等课程,特别是为新汉学计划博士研究生设置了专题研读课程,显著提升了课程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在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的支持下,开展《领略中国——中外人文交流读本》的编写和出版工作,该读本将成为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的重要辅助读物。

承办2024汉语桥项目“中国印象——中美青年交流营”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中美青年交流营项目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2023年11月发出的号召:“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精心组织了一系列中文学习、中国文化体验与中美青年交流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和美国贝尔蒙特大学(Belmont University)的50多名同学参加。精彩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让美国贝尔蒙特大学的师生们赞叹连连,为未来两校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语桥项目“中国印象——中美青年交流营”师生合影留念   汉语桥项目“中国印象——中美青年交流营”师生合影留念



九、重大活动

提升国际学生传播中国能力建设。北语国际学生集体登上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节目中,我校36名国际学生作为表演成员与李宇春、易烊千玺合作演出歌舞类节目《一起China Fun》,用他们出众的才艺和真挚的热情为春晚舞台增加了国际风范和多元文化元素,展现了北语学子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具创意的是,在节目表演中,北语国际学生巧妙地在歌词“这里的人爱和平,好地方有好风光”中惊喜闪现,与整个节目的立意十分契合,展现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待,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价值。春晚总导演于蕾对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即时的学习能力、快速的领悟能力和出众的感染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语国际学生亮相央视春晚《一起China Fun!》节目


第2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我校国际学生金花利(韩国)和张威雨(俄罗斯)朗诵的作品《我爱你,中国》一路过关闯进决赛,获得“优秀艺术表现奖”,我校获“优秀组织奖”。我校国际学生浩洋(哥斯达黎加)、李嘉(马达加斯加)、桑英杰(埃及)、乔马(英国)的作品《我喜欢出发》应邀参加优秀作品展演及名家名篇朗诵会,收获了现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此外,我校博士研究生臧家俊(中国)、傿静安(波兰)的朗诵作品《赤壁赋》也成功入围本次齐越节复赛。



作品《我爱你中国》,从左至右依次为张威雨(俄罗斯)、金花利(韩国)


作品《我喜欢出发》,从左至右依次为浩洋(哥斯达黎加)、

李嘉(马达加斯加)、桑英杰(埃及)、乔马(英国)


作品《赤壁赋》,从左至右依次为臧家俊(中国)、傿静安(波兰)



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组织学生参加第四届用中文讲述中国故事大赛。大赛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机构联合主办,是面向海内外青少年的一个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交流的平台。自大赛启动以来,在国际教育管理处、国际中文学院的组织下,经过为期5个月的赛前宣传、赛事培训与录制指导,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埃及、柬埔寨、马里、乌干达、韩国、缅甸、马达加斯加、塞尔维亚、泰国、日本、土耳其、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国的60名留学生积极参赛,认真准备,提交了高水准的参赛作品。经专家评审,45位同学进入复赛,同学们的优异表现展现了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的强大实力。


马达加斯加国际学生范云捷参赛照片


参与组织举办首届世界青年讲述中国故事风采大赛。该活动纳入北京语言大学第十九届世界文化节的系列活动。本次展演聚焦“理解中国”、“汇通天下”、“讲述中国”、“亲睦世界”、“联通丝路”五个版块,选手分别从当代中国知识大赛、商务创意大赛、国际中文教学实践大赛、英汉口译配音大赛、戏剧表演大赛五场赛事遴选出。来自60多个国家五百余名学生,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30余名选手脱颖而出登台展示。整个赛事将“讲好中国故事”叙事全貌与叙事细节相统一,将讲述内容与讲述策略相融合,将中国表达和世界表达相结合,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全面提升国际学生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同时从多方面展现了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精彩瞬间,以及他们“讲述中国,亲睦世界”的独特视角。

推进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活动。中俄、中法、中美、中欧盟、中英、中德、中日等八大高级别交流机制,中外参与人数近3万人。国际教育管理处通过语言教育合作,助力提升国家语言文字国际合作能力。参与组织国际学生参加“向奥林匹克精神致敬”等系列活动,用中、法、英三种语言朗诵了《奥林匹克宣言》,展示了“奥林匹克文化长卷Ⅳ”,用实际行动向奥林匹克精神致敬,组织中外学生们与各跑团共同开启“6.23公里+”跑向法国接力跑,携手传递奥运精神;中非高级别人文交流中,发挥北语国际中文特色优势与学科特点,参与中非民间论坛、国际志愿服务分论坛并就中非志愿服务工作,提出强化保障、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引领发展,同心携手、行善立德的号召。 

中亚西亚交流中,2024年7月3日,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见证下成功揭牌,标志着中哈高水平教育交流打开新篇章,掀起人文交流新高潮。


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揭牌仪式


哈萨克斯坦分校于2024年9月迎来第一批1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校还将设立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学生有机会获得双毕业证。中哈积极拓展交流渠道、并将丰富交流内容,互帮互助、互学互鉴,覆盖推广到中亚的其他国家中。

建设数字化平台,提升国际学生管理专业性。不断推进实施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工程,着力建设国际学生教学和教务平台开发了北语模课国际学生版门户,形成了建课、开课、上课直观化管理体系,做到国际中文教学一站式服务。平台于2022年9月正式投入适用,截至2024年,共建设课程234门,累计建设题库59207个,每周师生活动数1025人。

推动中文教育融入海外主流教育体系。完成了教育部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重大委托项目——《国际中文教育通用课程大纲》海外落地,为美国、加拿大、西班牙、保加利亚、埃及、赞比亚等20个海外国家研发了本土汉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推动汉语融入海外主流教育体系。2021年开始组织专家团队研制了埃及7-9年级中文教学大纲、本土中文教材。开展国家语委重大项目《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研究》、重点项目《区域国别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以美国为例》、重点项目《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俄语地区区域国别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研究等。

展望未来,国际教育管理处将继续继续加强国际学生培养,打造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高地。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手段,提高国际学生的中文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积极组织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状况,增进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同时,国际教育管理处将积极服务学校参与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为国家对外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持续参与和推进十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重点开展中法、中俄、中美等语言教育合作,持续服务中哈、中吉高等教育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北京语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