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汉学与中国学学院

发布日期:2025-07-31 信息来源: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审核评估成效,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分享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迎评促建工作中的有效举措、显著成效和独特优势,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学院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汉学与中国学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依托北语“汉学家摇篮”和孵化中心的平台效应,致力于培养有志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高层次、国际化、通用型人才,主要包括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种子汉学家、中国研究专家、国际职场“中国通”、国际中文教师等领域的高水平从业者,也包括具有不同层次中文学习需要的学历生和各类进修生。迄今为止,已培养了大批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文化交流、国际事务等领域工作,其中许多国际校友已经成为本国学界、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学院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接轨国外汉学、中国学的学科定位,吸引国外汉学家前来进行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一、学院概况

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College of Sinology and Chinese Studies of BLCU)成立于2023年4月,为实体性教学科研并重型机构,面向全球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或海外华人华侨,培养有志于学习和研究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双语及中外互译人才。

学院设有汉学与中国学、翻译、传播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中国语言与文化、播音主持与艺术、汉语言等七个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2024年,汉学与中国学专业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形成了汉学与中国学学科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的教育层次,该专业涵盖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多个研究领域,具有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跨国别的特点,兼顾立足传统、着眼当代、面向全球三大育人理念,培养有志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中国和现代中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包括汉学家、中国研究专家、国际职场“中国通”,并在与此相关的社会服务、文化功能和国际化引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本科教育改革与成效

1.确立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在学校顺应国家战略发展形势改革原汉语国际教育学部的大背景下,教学体系从以汉语进修教育为主转型为以本硕博贯通的学历教育为主。承担汉学与中国学相关领域本硕博独立培养项目、汉学与中国学相关领域本硕博中外联合培养项目、汉学与中国学相关领域等中国问题高级研修项目、双语及中外互译人才培养本硕项目、其他相关领域学生培养项目等。2024年,汉学与

中国学专业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形成了汉学与中国学学科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的教育层次,该专业涵盖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多个研究领域,具有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跨国别的特点,兼顾立足传统、着眼当代、面向全球三大育人理念,培养有志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中国和现代中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包括汉学家、中国研究专家、国际职场“中国通”,并在与此相关的社会服务、文化功能和国际化引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25年,经学校批准,“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国际化精英人才实验班”依托汉学与中国学专业,由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负责开设,采用中外学生同堂授课、4+5本硕博贯通式,面向国际主要语言文化区域,培养具有深刻中国理解力、透彻中国表达力和深远国际领导力的国际化汉学与中国学战略性人才。

学院在已有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下,通过培养国际学生全面的中国文化素养及跨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传统国学和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情况,熟悉中国国家战略和文化、外交等政策,并接受相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在完成四年的本科学习后,国际学生将具有扎实的中文语言基础,全面认识中国历史与文明,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并形成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能力。未来可以在国际组织、政府机构或与文化交流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任职,或在各级院校、国际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随着持续深造,专业水平将不断提高,我院各级学生将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2.构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汉学与中国学学院课程设置打破学科教学壁垒,涵盖中国文学、文化、历史、民族与宗教、经济、政治、外交、翻译、科技等多领域,鼓励学生在挖掘自身特色的同时,具备较全面的跨文化知识,能够胜任多个中国问题研究领域的需求。



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课程“打通”,本科部分课程同时面向学院非学历教育(中文语言综合能力教学项目、中国语言文化理解力教学项目、“中国专题研究”高级研修课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同时接轨国际汉学与中国学的学科定位,注重发挥北语“汉学家摇篮”和孵化中心的平台效应,成功实现了从非学历生向学历生的“孵化”,成长为专业技能过硬的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国际人才。例如:

玛丽,来自格鲁吉亚,系我院2019级汉语言(高级)进修生,2022年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导师为汉学与中国学学院杨雪梅副教授,2024年继续攻读国际中文教育博士。


玛丽,来自格鲁吉亚,系我院2019级汉语言(高级)进修生,

2022年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导师为汉学与中国学学院杨雪梅副教授,2024年继续攻读国际中文教育博士。


龙越,来自马里,系我院2021级汉语言(初→中→高级)进修生,

2023年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导师为汉学与中国学学院牟世荣副教授,目前计划申请新汉学博士。


萨拉·达莫尔(中文名:雯丽),来自法国,系我院2023级汉语言进修生,

2024年5月代表法国青年中文学习者向总书记致信,目前为2024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就读于我校语言科学院。


3.打造中外融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

汉学与中国学学院专家团队实力雄厚、梯队完整、特色鲜明,打造了一支包括国内专家学者和国外汉学家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凭借卓越的学术成就,丰富的教学经验,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同类教学单位中名列前茅。学院现有五十余位中青年学者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并聘请艾凯(美国)、陆伯彬(美国)、高伟云(荷兰)、高文勇(巴西)等海外知名汉学家来我院任教,中外专家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体系并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专精、学有所长的青年汉学家和国际化高级人才,使得海内外学子慕名而来。

同时学院广邀世界汉学与中国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我院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为我院教师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提高科研能力及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学生学习体验

在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多重维度、全面研究中国历史与文明、社会与科学以及口笔译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面的中国文化素养的同时熟练掌握跨文化知识。



国际著名汉学专家亲临课堂,带来研究中国的独特视角与最新成果。从课程选择、专业探讨,到论文选题、研究指导,导师制度贯穿本科学习全过程。

学院坚持“重实践”的培养理念,为学生打造多渠道社会实践机会和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全方位地走近和了解中国,激发其深入探索中国的兴趣,在调研中理解当代中国的精神,在行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





四、优秀学生代表


我院中国语言高级翻译系2024级本科生李惠淑、林安乐、王嘉丽、李文星


2025年3月28日,缅甸7.9级大地震,牵动着中缅两国人民的心。为了支持抗震救灾工作,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和北京语言大学迅速组建语言服务支持团队,利用DeepSeek在仅仅七小时内紧急开发中缅英互译系统,攻克了缅甸救灾语言关。汉学与中国学学院中国语言高级翻译系的4名缅甸籍本科生,与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师生共同协作,紧急翻译应急救援短语,并为语音翻译功能录制了基础救援语缅甸语发音,学以致用,为帮助更多受灾群众早日获救争取了宝贵时间。她们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广播总台缅甸语频道报道。


我院2024级进修生赵月升


2025年4月,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2024级圭亚那籍进修生赵月升代表我校参加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日韩合作秘书处予以支持的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暨“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大赛总决赛,凭借其对中国文化深刻的理解和现场出色的表现,获得三等奖和“中外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先后接受CGTN西班牙语频道、央视频、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采访。


我院2023级进修生王曦芠


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2023级瑞士籍进修生王曦芠成长于多元文化交融的家庭,父亲是瑞士人,母亲来自古巴,自幼于美国长大。来汉学与中国学学院进修语言两年后,立志深耕学术领域。2025年4月,在学校运动会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表演讲。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北京语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