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职能部门巡礼——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
||||
|
||||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情况,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职能部门巡礼”专栏,分享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的有效举措和显著成效,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职能部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打造全球语言教育共同体,培育国际化卓越人才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语言教育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路径。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我国语言教育领域的领军高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培养国际化卓越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创新模式。学校通过构建高水平的全球合作网络、打造多元文化的国际校园、优化外教师资队伍以及推进国情教育全覆盖,全方位打造全球语言教育共同体,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卓越人才不懈努力。以下是学校在各方面的具体实践与成果。 一、对接国家战略,构建高水平全球合作网络 (一)合作版图持续扩展 围绕“一带一路”与金砖国家合作主线,已与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伊朗德黑兰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等五大洲81个国家和地区的527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在全球4大洲14个国家先后建设了29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文项目),形成“世界一流+区域旗舰”双轮驱动格局。 (二)人才培养体系立体多元 学校以“在地国际化+全球沉浸式”双轮驱动,打造分层分类、长短结合的海外学习矩阵。 1. 联合培养:与世界百强高校共建“2+2”“3+1”双学位项目,涵盖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翻译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商科等方向,实现课程互认、学分互通、学位互授。 2. 交流访学:每学期选派学生赴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校进行1–6个月模块化学习,支持学生自主定制学术课程与科研任务。 3. 实习实训:依托联合国系统、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每年提供语言服务、公共外交、国际传播等实战场景,完成学业—职业无缝衔接。 组织平安留学培训以及短期交流项目 二、涵养国际校园,塑造多元文化共同体 (一)持续推进学生海外交流 自2018年以来,学校已累计派出交流项目学生1668人、短期交流项目学生141人,年均派遣约500名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其间虽受疫情冲击,国际交流合作曾短暂受阻,但学校迅速调整策略,积极沟通协调,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国际学生项目得以有序重启,与海外院校的交流合作高效恢复并持续拓展,交流项目类型和层次不断丰富。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竞赛、科研合作等活动,助力学生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学生海外学习的指导和管理,确保学生在海外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丰硕成果。 (二)不断打造国际化校园环境 每年接收9000余名来自140多个国家(地区)留学生,1500余人次外宾来访;近百名外籍教师常驻授课,校园“世界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辐射全球。 2023–2025年,格鲁吉亚前总理、哈萨克斯坦总统、吉尔吉斯总统、法国外长等政要相继到访,阿里·法拉比雕像、艾特马托夫雕像相继落成,中法人文交流空间项目加速推进,彰显北语在全球人文交流中的枢纽地位。 2023年10月17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卡瑟姆-若马尔特·托卡耶夫率团访问北京语言大学,并代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向我校赠送哈萨克草原思想家阿里·法拉比雕像。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访问北语并赠送雕像 2025年2月5日,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统萨德尔·扎帕罗夫携夫人阿依古尔·扎帕罗娃率团访问北京语言大学,并为吉尔吉斯著名作家钦吉斯·艾特马托夫雕像揭幕。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访问北语并为雕像揭幕 2025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61周年之际,法兰西共和国欧洲和外交部长让-诺埃尔·巴罗阁下访问北京语言大学,实地考察中法人文交流空间项目施工情况并面向北京语言大学师生发表演讲。 法国外长巴罗访问北语 三、外教师资:精准引育、精细管理、精心融合 (一)语系布局持续优化,队伍结构高标建设 2018–2025年,长聘语言类外籍教师由81人调整至48人,博士及高级职称比例持续上升;覆盖14个国家,承担13个院系、多语种及跨学科课程。 学校通过深化国际交换项目合作、强化院系自主招聘、拓展专业领域人脉网络等多种渠道,持续探索多元化聘用路径,全力保障教学质量。各语种配有1-2名相关专业外籍教师,授课范围涵盖语言教学及翻译本地化、经济学、新闻传播等专业领域,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元化的学术视野。 我校外籍教师人数统计 新闻传播学院外籍教师郝丽娅进行广播电视新闻课程授课 (二)高端平台引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依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111引智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中心,学校充分发挥其引智资源 优势,积极推动“认知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该专业已于2025年成功获批,填补了国内认知类交叉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空白,为“语言认知科学”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 “认知科学与技术”专业成功获批 基地每年从全校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中,择优选拔具有交叉学科潜力的本科生,加入国际学者团队的科研项目,在真实的科研环境中接受系统训练。通过参与国际合作课题实践、沉浸于多语种学术环境,学生在科研能力、国际视野与学术素养等方面显著提升,为后续深造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地外国专家为学生授课和做讲座 2023年与2024年,基地连续成功举办“语言认知科学”专业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吸引百余名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本科生参与。活动期间,基地邀请引智专家主讲高水平学术讲座、组织前沿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了基地在引进国际高端资源、推动本科人才早期科研启蒙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基地连续成功举办“语言认知科学”专业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四、坚持固本与润心相结合,实现国情教育全覆盖 我校将国情教育纳入“大思政”教学体系,自2019年9月起开设“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系列课程”。该课程纳入港澳台学生培养方案,成为学校公共必修课,单独面向港澳台(侨)一年级学生开设,学制2学期,总计2学分,48学时。考核方式综合考勤、课后作业和学期总结汇报三部分。课程由港澳台办公室牵头实施。 课程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传承、考古文博、手工制作等实践环节,与专题报告、户外研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相结合,系统涵盖中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法律等多领域知识,全方位、全过程推进国情教育。 通过该课程,港澳台青年学生全面认知所处社会环境与基本国情,准确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理性判断国家与特区关系;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度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民族情感,提升爱国意识,培养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北京语言大学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洪流中,持续汇聚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多元、包容、卓越的国际化人才摇篮,为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贡献北语方案与北语力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版权所有:北京语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