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 |
|
|
|
编者按:我校将于2025年10月参加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展示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审核评估成效,特在学校审核评估专题网站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分享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迎评促建工作中的有效举措、显著成效和独特优势,旨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各学院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本期推送: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已成长为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依托学校得天独厚的国际化办学环境与深厚的语言学科底蕴,学院以“送出去、请进来、细起来”三个关键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语言功底、深厚人文素养与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学院致力于推动外语教育向人文素养与思辨能力培养的深度转型,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推动者,是新时代外语人才成长的摇篮。 一、学院概况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是我校“三强”学科体系建设重点单位之一,具备外国语言文学和区域国别学两个一级学科从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跨学科创新的“全贯通式”教育平台。学院下设中东系、亚洲系、欧洲系、北美系,共涵盖13个专业、14个语种。其中,法语、阿拉伯语、日语、朝鲜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区域国别学入选北京市“双一流”学科。 学院现有中外学生1400余人,教职工9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9人(占比42%),拥有博士学位教师61人(占比65.6%)。师资队伍中含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2023年,由学院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罗林教授带领的区域国别学协同创新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5年4月2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于北京语言大学成立,罗林教授当选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在我校召开 我院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实力雄厚,在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前12%(A等级),展现出强劲的学术竞争力。学科设有完整的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涵盖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各方向均形成了鲜明特色与前沿布局:外国文学将“人类共同体理念”融入国别文学研究;外国语言学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着力开拓多元多维的理论视角;翻译学注重学术价值与实践应用的统一,逐步成长为一个新兴交叉领域;国别与区域研究则倡导以人文为导向的整体方法论体系。这些方向共同构筑了学科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图景。其中,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与比较文学因历史积淀深厚,呈现出根基扎实、持续创新的先发优势;翻译学借助学科融合趋势发展出独立分支,国别和区域研究更成长为新晋一级学科,二者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成效显著,展现出鲜明的转型与融合的后发优势。 作为“三强”学科之一的区域国别学,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推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世界影响的重要力量。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置国别和区域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是增设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构建学术体系、学科共同体、交叉研究平台、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大量重要工作。学院汇集了一批知名领军学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已成为区域国别学的重要引领力量。在中山大学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研究团队发布的学科基础竞争力统计排名中列全国第四,为全国前3%。 学院还建有多个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其中重点打造的“区域国别研究高端智库”在中东、中亚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阿拉伯研究中心连续两届入选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学院编辑出版的核心学术刊物《国别和区域研究》已被CSSCI和AMI收录。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编辑出版的刊物 二、本科教育改革与成效 (一)联合培养育英才,交叉前沿塑优势:“语言+工程”复合专业建设 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5所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西班牙语+采矿工程、德语+木材科学与工程、法语+化学工程与工艺、阿拉伯语+石油工程、俄语+资源勘查工程、法语+安全工程、葡萄牙语+智能建造等7个创新型本科专业,构建了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集群。 各项目通过跨校跨学科重构课程体系、共建海外实习实践平台等举措,扎实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致力于培养既具备高水平外语能力,又掌握坚实工科专业知识的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有效服务国家战略急需。 北语与石油大学共同商议“阿语+石油”培养事宜 联合培养项目中的外语教学目标紧密围绕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采取灵活调整的教学策略,通过精准的课程设计与个性化的教学调整,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和专业环境中进行外语交流,为日后参与国际项目或进入国际行业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学生们还积极参与通识课程、线性代数和微积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数学工具,帮助他们在处理复杂的工程模型时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合理分析。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了语言和专业技能的双重需求,学生们在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我们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他们进入国际行业的工作环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联合培养项目还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在语言、文化和国际视野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语-石油工程”的学生们通过朗读《一千零一夜》中的经典故事,领悟了阿拉伯文学的魅力,同时通过舞蹈、歌曲和服饰感受了阿拉伯世界的传统文化。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增强了对阿拉伯文化的认同感,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团队合作与文化交流。 “一千零一夜”晚会现场 在北语与兄弟院校的密切合作下,双方保持了积极的沟通与配合,形成了学校、教务、辅导员与专业之间全方位的合作模式。通过这种协同工作,确保了学生们在跨专业学习中的顺利过渡和整体培养的协调性。 石油大学的老师帮助同学搬家到北语 (二)服务国家战略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外国语言文学类大类招生培养 2025年起,学院于本科提前批次首次实行外国语言文学类(小语种)大类招生,覆盖阿拉伯语(中东学)、日语(日本研究)、西班牙语(欧洲研究)、法语(法国研究)、意大利语(欧洲研究)、波斯语(中东学)等多个优势专业。 区别于传统小语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突出通识教育的基础性与引领作用,构建系统化的通识课程体系,致力于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拓宽人文视野、提升综合素养。课程分为通识必修与通识选修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区域国别学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家安全教育”等,兼顾价值塑造与全球视野培育;选修课涵盖“国学修养类”“跨文化交际类”“创新创业类”等方向,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发展需求从“通识教育选修课组”中自主选修,全面增强思辨能力与跨领域学习能力,为后续专业发展与复合型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专业课程方面,学院推行双语教学模式,积极探索“语言+区域国别研究”“语言+工科”“语言+人工智能”“专业+外语+新文科”等多维融合路径,强化多学科素养与跨文化能力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国别通识与语言专业深度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交叉课程体系。学院还与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所高校建立合作,搭建覆盖11个语种的国际交流网络,通过“3+1”“2+2”等联合培养项目及海外课程共建、学位互认等机制,支持学生在海内外多平台交叉学习,有效拓展国际视野。 (三)服务国家战略的外交人才孵化器: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拔尖实验班 本实验班依托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秉持“专业知识+思维创新+行动能力”的培养理念,致力于造就一批在国别区域与国际组织研究领域专业扎实、外语精湛、知识广博、全面发展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将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新型人才支撑。 实验班课程体系围绕“中国与世界”“全球政治概论”“全球发展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核心主题展开,汇聚校内外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文化传播等多学科优质师资,引导学生短期内接触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研究视角与方法论,实现真正的跨学科融通与科研创新。 此外,实验班定期组织学生赴中外跨国企业、驻华使馆、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等机构参访实践,帮助学生在立足中国的基础上认知世界,在洞察全球的过程中反观祖国,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助力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成长为具备全球视野与外交能力的优秀人才。 拔尖人才实验班与学院老师的毕业合影 三、学生学习体验 1、22级俄语本科生曹鑫焱: 在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学习俄语的这三年,是我成长路上极为珍贵的一段旅程。学院课程设置科学系统,老师们讲解生动扎实,帮助我打下了牢固的语言基础。 依托学校“小联合国”的多元氛围,我结识了众多语伴,持续提升口语能力。学院还提供众多出国交流项目,让我们有机会真正走进对象国,沉浸式体验语言环境与文化氛围。大三时,我通过学院项目赴莫斯科交换学习。期间,我有幸在科斯托马罗夫论坛的中国学生大师课中担任教师,用俄语向人们讲解中国书画史并带领实践。这次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桥梁。 此外,北京的地缘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开阔的平台。我积极参与世界机器人大赛等志愿活动,在实际场景中锻炼了跨文化沟通与应变能力。学院组织的“先锋领航·职引未来”系列活动,也为我未来的发展路径带来了深刻启发。 回首这段学习时光,我深感幸运。在这里,语言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成为连接世界、表达文化的窗口。我愿继续以语言为舟在跨文化交流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曾获两次国家奖学金、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优秀奖、“青创北京”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全国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数字素养大赛二等奖、北京语言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北京语言大学优秀志愿者 2、22级日语本科生宋佳蔚 在北语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学习时光,是我不断突破自我、走向开阔的成长旅程。作为日语专业并辅修金融的学生,我得以在语言的细腻与经济逻辑的严谨中寻找平衡,也逐渐明确了自己跨学科发展的方向。 课程设置丰富而具深度。日语专业不仅注重语言基本功的培养,更通过视听说、写作、日本概况等课程,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对象国的文化与社会。老师们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更在课后给予我很多鼓励。课堂之外,学院积极组织各类外语竞赛与国际交流活动,让我有机会在“外研社·国才杯”、中华日语演讲比赛等舞台上锻炼自己,提升了我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让我学会用跨文化的视角理解世界。 辅导员老师也始终陪伴我们成长,无论是学业规划还是志愿活动、实习推荐,她们总是及时出现,为我们搭建平台、提供资源。 回首这段旅程,我不仅收获了扎实的语言功底与专业能力,更懂得了“以语言为桥,向世界表达”的意义。这份成长,将成为我未来前行的底气。
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语言大学三好学生、北京语言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外语能力大赛北京赛区日语金奖 3、22级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张誉晓: 在北语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学习经历,是我大学阶段最充实而珍贵的成长时光。学院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语言训练,还通过外教课程帮助我们掌握地道表达,专业老师更是将语言技能与阿拉伯国家历史现实紧密结合,助力我们构建起对对象国全面而立体的认知。 课堂之外,学院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实践。多元的语言类与跨学科竞赛帮助我们锻炼综合能力;大三时的海外交换项目,则让我们在沉浸式语境中进一步提升语言水平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区域国别人才实验班的培养模式,则为我们拓宽了跨学科视野,在学术训练中逐步提升了研究能力。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专业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辅导员老师的亲切关怀,他们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坚实而温暖的支持。 在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学习让我更加坚定,激励我继续深耕阿语学习,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曾获国家奖学金,2024-2025学年获国家留基委全额奖学金赴埃及公派交换学习 四、优秀学生代表 赵玉砚,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欧洲系,2018届,俄语专业本科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现就职于湖南师范大学。 谷羽桐,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欧洲系,2019届,德语专业本科生,2022届德语笔译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人民网。曾获人民网国际传播大赛主持人组二等奖,并主持2023“汉字缘”国际故事大会;参与2023“人民红新文创”比赛,自主设计的国际传播文创作品获奖并被收录制作。采访过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等众多国际政要。 石豆,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欧洲系,意大利语专业本科生,欧洲语言文学专业2017届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南开大学意大利语系。主要从事意大利语言文化、政党政治研究。代表译著有《文化的演进》《魔法学徒的神奇花园》等。自2019年起,担任《意大利发展报告》编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撰写多篇学术论文。 汪杰,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欧洲系,2015届,葡萄牙语专业本科生,现就职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刘馨雨,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欧洲系,2020届,西班牙语专业本科生,现就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任录研,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欧洲系,法语专业本科生,现就职于外交部欧洲司。
李其忠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印尼语系,2025届,印度尼西亚语(印英复语)专业本科生, 曾获校际奖学金赴印尼留学。现就职于中国北方工业有限公司。
毕家康,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亚洲系,2024届,朝鲜语(韩国语)专业本科生,现就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倪晓雯,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亚洲系,2005届,日语专业本科生,现就职于凤凰卫视。
杨资涵,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中东系,2024届,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现就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欧阳一丁,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中东系,2024届,土耳其语(土英复语)专业本科生, 波士顿大学Questrom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米可世界YoHo土耳其运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版权所有:北京语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